高中历史新课学习方法介绍

时间:2022-11-27 22:47:54 由 殊奕言 分享 浏览

高三历史复习,要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新课学习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新课学习方法

一、关于教材“说明”的学习

1、利用“说明”明确教材内容上、下限,合理划分历史阶段。

2、利用“说明”明确教材体例和学时,按教材体例构建知识体系,按学时合理安排和调整学习时间。

3、利用“说明”明确学习要求,如教材每章开头筐内的引言和正文内容必需掌握;教材中的地图、图画、表格、文献资料前标有星号的必须掌握;练习题为必作作业等。

二、关于教材目录的学习

教材目录是教材的总纲,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教材目录的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教材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共五章,除第五章专题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与阶段划分无关外,其余四章明确标志了世界近代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节题上看,第一章包括两方面内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第一、二、三、四节),早期殖民活动(第二节);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到来(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节),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六节);第三、四章均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四章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其中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因此说,世界近代史是资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度的历史。

(二)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比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六章标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它高度精炼地概括了1956—1966年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是“探索中曲折前进”,是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联系教材内容具体分析,一是进行了正确探索: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大正确方针政策的制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听取党外人士的批评与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等;二是探索中出现了失误和遭受了挫折: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在理论上产十不良影响,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三、虽然探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深化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失误或遭受挫折;在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三)跨章节读目录,利用教材目录把握历史专题知识体系,进行历史专题史学习。以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专题为例,按目录进行知识归类,其知识体系为: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三节);2.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上册第四章第四节);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1918-192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册第一章第一、二、四节);4、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下册第四章第二节);5、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下册第五章第二节);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一经按目录顺序归纳,该专题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容及其阶段划分就一目了然了。可见,利用教材目录进行历史专题学习,既便于专题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又便于明确专题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进而归纳阶段特征,是一种便捷的学习方法。

三、关于引言的学习

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以章为教学单元。每系开头在框内有一段引言,其内容各有侧重,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掌握有关历史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言的内容必须掌握,以培养清理基本线索、抓住阶段特征的能力。

(一)利用《中国古代史》的引言,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第二章引言指出:夏、商、西周分别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第三章引言指出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我同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这两章引言即指出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又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鼎盛气瓦解和封建制形成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文化部分共6章。这6章的引言结构一致;均补充归纳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原因,点明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特点,概要归纳了该阶段文化发展的表现。以它为提纲,扩而充之,即可系统、完整地掌握该部分教材内容。以第18章《隋唐文化》引言为例:1.隋唐文化发展原因: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2.特点:辉煌灿烂。3.表现:①科技(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世界;②哲学、史学名家辈出;③宗教兴盛;④文学艺术光耀千古;⑤体育空前兴盛。

(二)利用《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引言,把握与该章内容有关的国际、国内形势及该章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注意把中国历史放在当时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明确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下册第一章引言为例:第一段概要归纳了当时国内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变化,国共对峙局面出现;第二段指出美日在中国争夺;第三段指出国际形势变动(德日法西斯势力疯狂发展,共产国际错误地制定“抢先”策略)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引言实际上是该章内容的导读提纲,通过它即可把握世界历史某一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比如:下册第五章引言实际上就介绍了构成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的四个方面的内容: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第一节):①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相对稳定,高速发展;②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滞涨”阶段;③80年代结束“滞涨”,进入低速发展时期。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二节):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的苏东国家改革多有失误,效果并不明显;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3.国际关系:①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第三节);②两大阵营逐渐瓦解(苏联企图控制中国,中苏关系破裂;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第三节及第一节第二目)。4.民族运动的发展:①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第四节);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亚洲经济的发展(第五节)。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四条基本线索,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就能有效地把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关于正文的学习

(一)对教材子目进行历史概念和结构要素分析,归纳知识要点。

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包括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背景要素(原因、目的、条件)、内涵要素(历史事件的经过,典章制度、变法改革、会议条约、历史文献、思想文化运动的内容,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国际关系、文化发展的表现)、后果要素(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作用、影响、局限、后果等)。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归纳教材内容,可以有效地把历史知识系统化、要点化;通过对历史概念各要素内容的地位分析,还可有效地把握重点,增强考试的适应性。以《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第三目“1848年欧洲革命”为例:

背景要素分析:①工业革命扩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最壮大,要求更多的权利和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②遭受外来压迫的东南欧各国要求民族独立。③欧洲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上述三点,①为根本原因,③为直接原因。

内涵要素分析:①意大利革命揭开其序幕。②法二月革命将其推向高潮。③革命扩展:维也纳、柏林起义要求结束制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人民起义,争取民族解放,匈牙利起义影响。④1849年,革命被镇压。

后果要素分析:①范围广泛,遍及除俄国以外的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②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③历史作用: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④特点: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⑤失败原因:以沙俄为代表的欧洲封建君主的镇压;资产阶级为稳固自身统治背叛革命和无产阶级在政治、组织上的软弱。

(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其关键在于把历史事物、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边筑的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党等理论以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的作用的理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本质,作出全面的分析、评价。要注意许多人物、事件、制度以及社会阶级等等在历的作用都会有两面性,评价时要作分析,避免绝对化。以评价“维也纳体系”为例: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时间、地点、条件)。维也纳体系排推行“正统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只顾大国利益,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它实际上是欧洲封建统治者对被法国大革命破坏的欧洲旧统治秩序的恢复,是欧洲封建君主用18世纪的原则统治19世纪欧洲的一种企图,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违背民族主义潮流(实质),因此是“历史的反动”(这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出的结论)。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欧洲各国之间战争的频繁程度,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客观正面作用)。

(三)揭示章或节、子目之间的关系,把握章节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章节知识结构,以便于根据问题情境进行联想、迁移或重组,用以说明新的问题。比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一节共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主要讲维也纳会议召开,维也纳体系确立,欧洲区动势力成立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第二个子目主要讲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一系列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发生,严重动摇了维也纳体系;第三个子目主要讲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三个子目的内容联系起来分析.本节的基本线索和总的知识体系就是:维也纳体系的确立、动摇和彻底瓦解。

(四)比较辨析,提高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是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中共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的比较),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一些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德意志统一和意人利统一的比较),也可以是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还可以是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如清末“门户开放”和今天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比较的重点一般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条件、目的、内涵要素中的特点、特征,后果要素中的性质、作用、影响等。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和不同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认识,以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比如通过对促使中共倡议和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不同结果的原因的对比分析,联系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可得出以下结论:①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单纯依靠工人阶级不能战胜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更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必须建立统一战线。②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五)归纳问题,提高系统归纳和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1、以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为核心进行归纳。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对每个历史阶段,都要掌握它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进程本质的又是哪一方面内容,从而抓住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进而根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深刻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过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2、以历史现象或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核心进行归纳,并从中总结历史认识。前者如1999年高考第41题:“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后者如1997年高考第47题:“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主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3、以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思想为核心进行归纳。如评述唐太宗、康熙帝、孙中山、毛泽东、拿破仑、卑斯麦等。

4、以重要历史概念为核心进行归纳。比如,《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一章共三节,第一节讲革命发生的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陆续建立,特别是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以及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提出,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理论上的准备),第二节讲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爆发,第三节讲辛亥革命的发展和结果及对这次革命的评价。

5、以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为核心进行归纳。深刻理解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实际上是用史实对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进行说明、论证、分析,即围绕这个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归纳历史知识。比如,要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正确性.就需要对资本主义发展各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方面的史实加以概念归纳;如要阐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给果,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就必须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作一系统总结,才能得出这一本质的规律性认识。

6、以地点、地区或国别为核心进行归纳。以地点为核心如归纳中国近代现代广州、上海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以地区为核心,如归纳世界近现代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及其后果;以国别为核心,如归纳日本史:①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②日本明治维新;③日本向帝国主义的过渡;④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⑤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⑤二战后的日本。

(六)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提高解决同类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学习过英国工业革命,熟悉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由此,我们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就可据此联想,归纳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l、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美、德、意、日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政治条件);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无产阶级壮大(劳动力条件);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积聚了大量资本(资本条件);4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空前活跃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这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条件);5结束分裂后的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列强加紧殖民扩张,攫取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资本主义经济得以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市场条件和原料条件)。又如,分析政党或政治组织、政治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一般从政治形势、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历史人物的主观努力等方面入手。

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不仅有助于解决同类历史问题,而且有助于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比如:我国封建社会重要朝代前期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不外以下几条:统一安定政治局面的形成;前代末期农民战争推动新王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新生产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从中我们认识到:经济要发展,稳定的政局是前提,正确的政策是条件,科技进步是动力,劳动人民的创造是保障。

历史学习记忆法十种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新文化运动;(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四、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蜀,

还有吴越毋疏忽。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六、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为预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借鉴,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无论上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内容,首先我都要求学生重视其目录,明确课本内容中的社会发展规律。另外,重大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时,虽然引起起义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无非是:(1)残酷的刑法,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灾害等等。

七、联想记忆法

对容易混淆的历史事件,年代、概念,教学时则可采取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加以区别。例如阿拉伯帝国在我国史书上称大食。三个哈里发国家分别称为黑衣大食、绿衣大食、白衣大食。同学们死记硬背,常常弄错。我在上这段历史时这样叙述:巴格达哈里发国家地处沙漠附近,沙漠地区气候炎热,人们被太阳晒的墨黑,因此称为黑衣大食;开罗哈里发国家地处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土地肥沃,庄稼葱绿,所以称之为绿衣大食;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地处大西洋东岸,远眺大海,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故称白衣大食。这样三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国家名称一联系,学生很容易地就记牢了。

八、图示记忆法

图示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我在讲《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这节课时就采用下列图示:

教师出示这一图示后,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这节课的中心内容。认识西欧主要封建国家是怎样慢慢建立起来的。再如讲到清初的疆域四至时,我就采用坐标图示法:

图示法的板书设计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象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九、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例如,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实行改革扩大了奴隶制统治的基础;同年,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再如,457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中国在公元前475年的战国开始就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了近1000年。

比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把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相比较,认识到农民斗争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有可把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作比较,把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比较等等。

十、重复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学习方法介绍相关文章

1.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简单的

2.最详细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介绍

3.高中历史八大学习方法

4.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5.高中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有哪些

6.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有哪些

7.高中历史常用的学习方法有什么

8.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及考试技巧总结整理

9.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新课学习方法介绍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大全

★ 2023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

★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大全

★ 高中历史启蒙运动教案大全

★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 2023高中历史启蒙运动教案

★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大全

★ 2023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案设计

★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

观看视频教程高中历史新课学习方法介绍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