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22-12-08 13:22:33 由 luyi1437 分享 浏览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一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课时安排说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一、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 教学任务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请同学们自学第一节,提前两天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进行归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提前一天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答案,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巩固练习:

  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和 .

  2.定义分别为: 。

  问题1:在2.1—1中,直线m和n 的关系是 ;a和b是 ;

  a和n是 。

  问题2:在2,1—2和2.1—3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活动目的: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课堂效率。

  活动注意事项: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自由搜寻,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图2.1—1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m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包含了“巩固练习”的内容,教师应恰当取舍。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结合图形完成教科书的问题。

  动手实践二

  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余角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complementary angle)

  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中,体验“互补互余”仅仅表明了两个角的度量关系,并没有限制角的位置关系;在合作共赢中,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关注全体学生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进行有效讨论?在巡视中,还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

  巩固反馈:

  问题1:小组合作,每人编一道有关余角或者补角的题目,其余同学抢答,组长记录、整理各种题型,练习2分钟。教师巡视,给予评价,捕捉好资源。

  问题2:教师将捕捉到的好资源用投影仪集体展示,全班抢答,及时给予评价。

  问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 已知∠A=40?,则∠A的余角=500②若∠1+∠2=90?,则∠1和∠2互为余角。

  ③若∠1+∠2+∠3=180?,则∠1、∠2和∠3互为补角。④若∠A=40?26′,则∠A的补角=139?34′⑤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⑥一个锐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900

  活动目的:据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设置问题1和问题2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竞争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所编题的质量,促进合作交流的意识。问题3是针对学生易错题而改编的一组判断题,这种形式能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活动注意事项: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仔细聆听每组的发言,对每组的表现予以点拨和激励,注意收集出色的资源及学生出错的信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还存在哪些不足? 展示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强调。

  动手实践三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7抽象成图2.1—8,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0,∠1=∠2

  2.1—7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1—8中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活动目的: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简单推理。同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本着面向全体的原则,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背景知识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串---问题串,极大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以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目标!

  活动注意事项: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环节的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提出来的,前一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作好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强,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上课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问题1:①.因为∠1+∠2=90?,∠2+∠3=90?,所以∠1= ,理由是 .

  ② 因为∠1+∠2=180?,∠2+∠3=180?,所以∠1= ,理由是 .

  问题2:

  ①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2.1—9.则∠A是∠B的 。

  变式训练:

  ② 在①的基础上,做∠CDA=900。如图2.1—10.

  1. 则∠A的余角有哪几个?为什么?

  2. 请找出互补的角,并说明理由。

  3.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试试看吧!

  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亲自画图,可以直观的发现有关结论,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为问题的顺利解决而奠定基础。变式训练题的设置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超级变变变中体验数学的美,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活动注意事项: 学生可能会认为概念和性质不难理解,但认识中却存在不清晰的地方。此处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思考的时间,可以分组讨论合作,也可以现场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之间思维互相碰撞,在争论中发现问题要比盲目的接受知识更有意义,特别是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来的知识更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

  问题1: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 ∠EOD=900,回答下列问题:

  1. ∠AOE的余角是 ;补角是 。

  2. ∠AOC的余角是 ;补角是 ;对顶角是 。

  问题2:点O在直线AB上,∠DOC和∠BOE都等于900.

  请找出图中互余的角、互补的角、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

  活动目的:通过问题串的巧妙设置,不仅高效率的复习了本节的知识点,而且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收获了一份自信!问题串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活动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对出现的错误,一定进行积极的辨析,让学生学会解决的方法。

  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 反馈巩固

  归纳总结:

  1.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2. 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3. 你还有哪些困惑?

  活动目的: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独自梳理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的能力。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经历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快乐过程。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对于知识点的整合,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纠正,教师也应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

  巩固反馈

  1. 如图2.1-13,直线AB与CD交于点O,∠BOC=900,EF经过点O.

  (1)指出图中所有的对顶角;

  (2)图中那些角与∠AOE互余?互补?

  (3)若∠BOF=34°,试求出∠AOF,∠BOE,∠DOE的度数.

  2.如图2.1—14,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请找出∠COD的余角和补角,并说明理由。

  3.学以致用: 如图2.1—15:小颖想测量一堵拐角高墙在底面上所成的角∠AOB度数,人不能进入围墙内,你能帮小颖想出简单的测量方法吗?请简述你的方法。

  活动目的: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活动注意事项:要及时反馈,关注学生易错点,及时进行强调巩固。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2页习题2.1 第 1,2,3,4,5题

  提高题:2.下图由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其中∠FDE=∠AOB=900,点O在FD上,DE在直线AB上, 请找出相等的角、互余的角、互补的角。

  活动目的:作业应该体现出课堂学习的延续性,因此本节课我也精心设计了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实现了同一图形经过不同变化可以产生不同问题,与课堂的问题相呼应;作业分层,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活动注意事项:首先应激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其次注意提高效率,最后应鼓励学生进行反思。

  四、教学设计反思:

  1. 开放课堂 激发潜能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有利于教师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几何直觉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养。”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方法。学生的画法千变万化,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效果,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新知识。

  3.巧设问题串 打造高效课堂

  我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的设置,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开花,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4.注意事项。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维也是百花齐放,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大胆放手给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的能力,简单合情说理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培养,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二

  课时安排说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掌握垂直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会借助有关工具画垂线,掌握垂线的有关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上一节课又进一步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角互补、互余等概念,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上一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和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来进行归纳整理;鉴于学生已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本课时将继续延续还课堂于学生,在开放的前提下,让学生经历动手画图(或者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根据七年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应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有关垂直的情境,借助视觉思维的直观性,复习旧知识,提炼新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制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通过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综合应用,开阔视野;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

  1.请每位同学提前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重点关注有关“垂直”的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资料,进行合理分类、整理。

  2.

  复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提前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3.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

  问题:1.观察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归纳总结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

  活动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体会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殊的相交线——垂直,在比较中发现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 “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来源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知识的殿堂。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在展示学生作品中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首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搜寻信息,提炼信息;其次在课堂上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杰作,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见解,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教师应提炼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在辨析中让学生“明辨是非”。如怎样判断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在第三个图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c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生成”了“问题一”的内容,教师应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动手画一画1:

  工具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工具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

  工具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吧!请说明理由。

  活动目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相同的问题可以借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课改理念之一就是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做数学”中。本环节的设置,将问题更加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经历思考、实践、猜想,动手验证等过程,不仅加深对“垂直”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索新知的内驱力!而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可以相互点拨,顺其自然的掌握新知识。对于第2问的最后一种画法,必要时给出示范,并利用量角器等工具进行验证,为今后探索图形的性质积累活动经验。

  活动注意事项: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还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信力!教师还应注意收集错误信息,进行辨析,将易错点消灭在萌芽中!

  归纳结论:

  1.点A和直线m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点A可能在直线m上,也可能在直线m外。

  2.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活动目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让学生画“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直观中抽象出“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这一数学模型,这是分散难点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看似“盲目”的探究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增加继续探究的勇气!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直观画图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串的激发下,逐步高涨。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画图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并及时纠正;参与到学生中进行讨论,及时捕捉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的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策略。比较线段的大小,是学生能轻松解决的问题,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很容易得出结论,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一重要性质。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新知识都是由旧知识解决的”这一重要方法,在小组交流期间,教师还应重点帮扶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请动手画一画四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AB两侧的两所学校。

  问题1:汽车行驶时,会对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一定的噪音影响。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分别对两个学校影响最大?在图中标出来。

  问题2:当汽车由A向B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问题3:在哪一段对M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逐渐增大?( 用文字表达)

  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问,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本环节的设置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数学学习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本题的设置可以较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就可以将一个较难的题目分解于无形,从而轻而易举的突破难点;本题的设置,为学生掌握解决难题的方法指明了方向。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画图的好习惯,而且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题目中分离出简单的小题目,从而各个击破,化难为易!本题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只要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多角度地观察图形,再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就能从千变万化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第四环节 综合应用,开阔视野

  问题1: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能说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问题2:如图2.1-5已知∠ACB=90°,即直线AC BC;若BC=4cm,AC=3cm,AB=5cm,那么点B到直线AC的距离等于 ,点A到直线BC的距离等于 ,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 。

  你能求出点C到AB的距离吗?你是怎样做的?小组合作交流.

  问题3:如图2.1—6,点C在直线 AB上,过点C 引两条射线CE、CD,且∠ACE=32°,∠DCB=58°,则CE、CD有何位置关系关系?为什么?

  活动目的:问题一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又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问题1的设置不仅仅巩固了垂直的定义及其性质,而且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了数学的建模思想!通过设置问题2和问题3,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步步递进,不断完善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问题串的提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去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革。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 反馈巩固

  活动目的:该环节是为了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仔细聆听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达成度,注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以便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

  巩固反馈

  1.如图2.1—7中,∠BAC=90°,AD⊥BC于点D,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有( )个。

  ①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②线段A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

  ③线段AD是点A到BC的垂线段;④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

  A、1个;B、2个;C、3个;D、4个。

  2. 如图2.1—8中, 点O在直线AB上,OE⊥AB于点O,OC⊥OD,若∠DOE=320,请你求出∠EOC、∠BOD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3. 如图2.1—9中,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则OE和OC有何位置关系?请简述你的理由。

  活动目的:本环节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在测试题的选择上,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注意事项:应当堂反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5页习题2.2 第 1,2,3题

  提高题:2.请学有余力的同学采取合理的方式,搜集整理与本节课有关的“好题”,被选中的同学下节课为全班展示。

  活动目的:作业的布置不仅体现了分层次的原则。而且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提升空间,激励学生为了获得“展示”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要将所有学生搜集的题目批阅一遍,给予这部分同学很高的评价,采取“赏识教育”激励更多的学生走向讲台,展示自我;将“好题”除了部分展示外,多余的“好题目”还可以采取“布置作业”的形式供全体同学共享!

  四 教学设计反思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动手实践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的过程,主动掌握探求新知的方法,培养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问,以便随时驾驭流动的世界.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动手实践、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实际素材,能够列举一些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创造性的实例,并辅以语言及书面的表达,使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课程的设置注重以问题串的方式及变式练习,以激发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并在学生的探索、分析、交流、归纳、类比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整节课的设置渗透了数学的建模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本节课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引导、点评的角色,数学舞台上的“主演”是全体学生!本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参与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所有的结论和发现都是学生全员参与,热烈讨论,相互启发,思考探索获得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了问题的情境,增加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三

  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重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三、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四、知识框架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关系

  4.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6.垂足:如果两直线的夹角为直角,那么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7.垂线性质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8.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9.平行: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平行。

  10.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1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12.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即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

  13.假命题:条件和结果相矛盾的命题是假命题。

  14.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15.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6.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7.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9.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0.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1.命题的扩展

  三种命题

  (1)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1)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逆否命题互否,逆否命题与否命题互逆。

  (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

  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命题之间的关系

  (1)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3)命题的分类:

  A:原命题:一个命题的本身称之为原命题,如:若x>1,则f(x)=(x-1)2单调递增。

  B:逆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颠倒的新命题,如:若f(x)=(x-1)2单调递增,则x>1.

  C: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但不改变条件和结论的顺序,

  如:若x小于1,则f(x)=(x-1)2不单调递增。

  D:逆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颠倒,然后再将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

  如:若f(x)=(x-1)2不单调递增,则x小于1.

  (4)命题的否定

  命题的否定是只将命题的结论否定的新命题,这与否命题不同。

  (5)4种命题及命题的否定的真假性关系

  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和逆命题等价,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真假性相反。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若p,则q”为真命题,叫做由p推出q,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若p,则q”为假命题,叫做由p推不出q,记作p≠>q,并且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或p是q的非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或q是p的非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

  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或q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提高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提高识图能力。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一、情景诱导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多媒体投影汕头大桥的图片、围棋的棋盘),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围棋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的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本节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交线所成的角及

  它们的关系。

  教师板书:5.1.1相交线

  教师出示一块纸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纸过程,提出问题:剪纸时,用力握紧把手, 把手

  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剪刀刃也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究指导

  探究提纲(请同学们利用8分钟时间自学课本第2页至第3页练习以前的部分,并完成探究提纲)

  1、请你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2、你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发现“相邻”关系的两角_____,“对顶”关系的两角_______。请同桌比赛说说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并快速写下来。

  3、对顶角有何性质?并用一句话叙述。

  4、对顶角性质证明:(学生独立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已知:

  求证: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汇报。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评价,完善。

  3、教师画龙点睛地强调。

  四、变式练习

  (一、二、三题口答,四题先让学生做,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让有一定问题的学生汇报展示,发动其他学生评价完善,教师情调关键地方,总结思想方法)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

  1. ▲平面上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或________

  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

  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P3 例;P8 2题;P9 7题;P35 P35 3题

  3.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为90度,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

  叫做另外一条直线的垂线,他们的交点称为垂足。 4. 垂直三要素:垂直关系,垂直记号,垂足

  5. 做直角三角形的高:两条直角边即是钝角三角形的高,只要做出斜边上的高即可。

  6. 做钝角三角形的高:最长的边上的高只要向最长边引垂线即可,另外两条边上的高过边所对的顶点向该边的延长线做垂线。

  7. 垂直公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8. 垂线段最短;

  9.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10.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F(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内错角Z(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同旁内角U(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

  P7 例、练习1

  11. 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2.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P17 4题

  13. 平行线的判定。P15 例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P15 练习;P17 7题;P36 8题。

  14. 平行线的性质。P21 练习1,2;P23 6题

  15. 命题:如果+题设,那么+结论。P22练习1

  16. 真、假命题P24 11题;P37 12题

  17. 平移的性质P28归纳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相关文章:

★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范文五

★ 初一上册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教案精选范文

★ 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教案精选范文五篇

★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五篇

★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几何》教案精选范文

★ 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教案范文五篇

★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与代数》教案优质范文

★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案范文

观看视频教程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