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五篇

时间:2023-05-25 12:49:27 由 llqsmile 分享 浏览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五篇

  有时思想的复杂,常源自人际的繁杂。路本平坦少荆棘,人为障碍迷离多。人生本在苦海游,修得清净享真乐。人生总是苦多于乐,所以幸福才弥足珍贵。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用“一次伟大觉醒”和“一次伟大革命”高度概括与评价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地位,系统阐释了近代以来中国“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与“三次伟大飞跃”的历史逻辑,用“十个始终坚持”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把握“三大规律”基础上提出的“九个必须坚持”,为“前进道路上”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

  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成功道路实践,40年改革开放的道路探索与实践创新,又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

  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凝聚共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最新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会,在领会中融会贯通。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世界性的理论品质,理解这一重要思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的精神品质。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画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大思想同心圆”。

  要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脉搏。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同样没有出路。要直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用唯物史观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的深刻内涵,开展调查研究,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改造世界”的勇气和“钉钉子”的精神,破除一切利益固化的藩篱,将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

  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指导实践创新。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要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创新,把握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关系,把握好加快推进局部性改革与稳步推进全局性改革的辩证关系,不断在实践创新中检验理论创新,在方法论创新中构建和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

  坚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是开放的科学而不是“绝对精神”,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永远在路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永远在路上。

  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原则和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反复强调,要把他们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正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脉”上下了苦“功夫”,在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斗争的“承”上用了真“功夫”,中国共产党才形成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才用实践检验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它与时俱进,是能够不断吸收时代精华、永远发展的科学理论,它和故步自封、骄傲自满永远对立。新时代新实践需要新本领,需要我们以不断学习、永不满足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以终身学习的执着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只有在系统学习中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才能在深刻领悟中,不断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一项严肃而异常艰巨的工作,它既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弘扬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既需要我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又需要我们同一切马克思主义的污名化、解构化、边缘化现象展开旗帜鲜明的斗争,不断提高辨别能力,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不动摇

  理论只有关怀现实,才能永葆其生命力;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实现理论彻底的前提,需要理论能够抓住客观事物的根本,当前这个“根本”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本质。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在40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事关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重大问题的思考,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党只有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满足人民群众创新需求统一起来,把激发人民创新活力同提高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才能不断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要在伟大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我们要倍加珍惜改革开放实践创新取得的解放思想理论成果,继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同我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进行到底。

  【思想宣传范文】二

  40年风雨兼程,春风化雨,人民生活日新月异;40载砥砺前行,披荆斩棘,中国社会天翻地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思想深邃、催人奋进,深刻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经验,吹响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角,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宣言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正是因为这个伟大觉醒,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觉醒到伟大创造,从伟大革命到伟大飞跃,深刻昭示了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脉络、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实践。

  这个伟大觉醒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正是因为这个伟大觉醒,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这个伟大觉醒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正是因为这个伟大觉醒,中国共产党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实现了由“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冲破了“左”的、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摆脱了苏联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的桎梏与壁垒,开启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闸门。

  这个伟大觉醒既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正是因为这个伟大觉醒,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春潮,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这个伟大觉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4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共产党人不为任何干扰所惧,不为任何风险所惑,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这个伟大觉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形成和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这个伟大觉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日益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气吞山河的强大力量!

  这个伟大觉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生息繁衍的精神家园。4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期盼和心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为全国人民描绘的宏伟蓝图。40年前的这场伟大觉醒,让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星之火,在今天的中国形成燎原之势。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航船,正在接近理想的彼岸。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

  【思想宣传范文】三

  1.“形式主义害死人”“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

  记者: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先请各位专家介绍一下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如何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

  金民卿:形式主义是一种带来严重危害的政治实践、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说,形式主义害死人。他在领导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就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层次上严厉批判形式主义。1930年,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

  1942年至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大力反对主观主义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增强了干部的群众观念,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同志还说过,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

  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官僚主义现象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整治“四风”,全党上下纠正“四风”取得显著成效。

  赵耀宏:强化宗旨意识,解决为什么人这个根本与原则问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在党的旗帜上,强调各级干部要做人民的勤务员。

  形成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整风精神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

  强化人民监督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使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面接受群众监督。

  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具体指导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两种基本方法。

  完善干部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党的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减少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

  2.“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记者:重复检查、多头检查,“一个人干,三个人看,六个人查”;“填表式”帮扶、“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痕迹主义”特征明显;检查考核套路化、机械化,“文山会海”反弹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既加重了干部负担,又助长了此类问题的出现。各位专家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些问题?

  倪德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过度检查、考核、开会等,助长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背离实事求是。

  要充分发挥制度管长远、管根本的作用,既大力开展党章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规党纪宣传教育,把党规党纪刻印在心,又要提高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害人害己,误国误民。无论哪级干部,无论什么机构,出现一起必须严惩一起,该曝光的曝光,该处分的处分,绝不姑息,用钉钉子精神严惩到底。

  金民卿:从近年来通报曝光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看,之所以产生并有生存的土壤,是因为有的干部并不是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是不去自觉地运用、不去自觉地贯彻;并不是不知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而是明知其危害依然热衷于搞。也就是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主要不是理论水平不高或政策吃不透,而是“主观故意的”“自觉的”,是精心包装的,欺骗性更大,危害性也更大。

  理想信念缺失是重要原因。少数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忽视群众利益,丧失党性修养,忘记了初心使命,丢掉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陷入极端个人主义,以个人得失、个人利益为判断标准。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赵耀宏: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无论其以什么面目表现出来,都会在严重损害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面前现出原形。

  形式主义背后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严重背离实事求是原则,其根子是虚假的政绩观和严重缺失的责任心,用简单易行的表面工作代替了需要艰苦奋斗的过程,给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穿上风轻云淡的华丽外衣。官僚主义是封建残余思想的顽固表现,其根源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和严重扭曲的权力观,名为公仆实则老爷,凌驾群众之上,漠视群众利益。治水治源,治病除根,整治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需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驰而不息全面从严治党。

  3.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反对和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挥好“头雁效应”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把手要负总责。从近年来曝光的典型案例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单位、部门大行其道,与这些地方、单位、部门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有很大关系。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好“头雁效应”?

  倪德刚: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以上率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对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头反对和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成“头雁效应”;自觉在敢于监督上作表率,在接受监督上作表率,在遵守党规党纪上作表率;担当起领导责任,真抓真管,坚决纠正管辖范围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切实将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细、落实。

  金民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干部在权力观上出现严重偏差,认为权力赋予的主体是上级领导而不是人民群众,凡事都从上级意志而不是人民利益出发,谋求获得上级领导赞誉并以此作为自己升迁的阶梯,把心思都放在形式上的短期政绩,而不是人民需要的长期政绩。而某些上级领导特别是少数一把手,明知下面报上来的情况是虚假的,不但不纠正和制止反而听之任之,甚至支持和鼓励造假。于是,一些基层干部就把主要精力用在安排和接待领导上,做一些能够给主要领导留下印象的事。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一把手要坚定理想信念和人民立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筑牢思想上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篱笆墙,做到带头抵制和坚决反对;另一方面,在调查研究、干部选任、政绩考核等环节要以身作则,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方法和标准,斩断下级通过形式主义获得提拔的期望。

  赵耀宏:要深入调查研究,下功夫解难题,靠贴近实际和贴近群众的务实举措抓落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扑下身子深入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要有担当精神,善于化解矛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没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群众最有发言权;如何纠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群众也最有发言权。领导干部只有带头坚持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心声,接受群众监督,依靠群众力量,才能真正在纠正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中发挥“头雁效应”。

  4.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本领

  记者: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不过时的“传家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背离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就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分开。各级党组织如何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本领,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倪德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破坏党群关系,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各级党组织要提高践行群众路线的本领。

  一是动员群众参与。揭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戴的种.种面具,使之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处遁形。二是接受群众监督。广泛发动群众查找身边多见、常见、最为痛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内容及表现,制定整治措施,满足群众期待。三是接受群众评判。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成效要问效于民。问效于民,看看一个单位、部门是否还是过去的习惯思维,是否还是以往的行事方式,是否还是那套群众厌烦的做事“套路”。四是压实责任。始终紧盯“关键少数”和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责任,防止靶标偏移。

  金民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违背了党的群众路线,严重影响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必须坚决整治。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下大力气改造主观世界,强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消除主观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强化人民立场、宗旨教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立足群众、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开拓同人民群众加强联系的渠道;进一步完善政绩评价的制度设计,注重人民利益和实际效果,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加强自上而下的引领和监督,不断扩大和完善自下而上监督,特别是要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良好政治生态。

  赵耀宏:群众路线是党的传家宝。九十多年来,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一切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群众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充分信任人民,与人民打成一片,克服一切困苦,压倒一切强敌,取得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胜利。

  纠正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需要各级党组织切实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本领。一是提升学习能力,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同时,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知识。二是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以正确的方法沟通党与群众的关系,以高超的艺术解决各种矛盾、化解各种风险,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三是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实干担当,在实践中探索打开新局面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不断提升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能力。

  【思想宣传范文】四

  内容提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命题和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人类共同利益支撑,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和世界人民思想智慧的创新性发展,不仅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有益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智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都蕴含着这样或类似这样的历史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人类利益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命运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紧密相联、存亡攸关。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又是以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为基石的。因此,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和国际会议上,倡导性地提出应在世界上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无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还是致力于改善全球治理、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归根到底都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命题和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人类共同利益支撑,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

  在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后,各国各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密切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有识之士,包括许多国家的政要、政党领袖、专家学者、有关媒体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纷纷表示赞赏、发表评论。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和评论:

  一是认为在一些大国极力推行利己主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背景下,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它将会引导和激励各国人民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不仅会造福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世界人民。这是中国对当今世界的卓越贡献。

  二是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客观规律,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准确把握了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必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必将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三是认为在当今国际社会面临恐怖主义、强权政治、战乱纷争和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等许多挑战且未找到有效解决办法的情况下,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必将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种.种挑战提供符合各方利益的有效方案。而且,这是在无法解决这些挑战的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一种新的选择,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和造福全人类的宗旨,必将得到世界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四是认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个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求同存异、包容发展的新的全球观。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博大胸襟和使命担当,也充分说明这一理念彻底摒弃冷战思维,彻底同一切恃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划清了界限,必将有力推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和新型经济全球化。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和共同理想。

  正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社会迅速取得广泛共识,所以,联合国在2017年2月10日将其写入联合国决议,在2017年3月17日又将其载入安理会决议,在2017年3月23日再将其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可以坚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不断绽放思想光芒,其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将是永恒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思想智慧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周朝初年,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而不同”思想。到了春秋末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继承了这一思想。“和而不同”是一个反映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而基本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先人特别是国家的执政者和治理者,很早就懂得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国家和社会治理,运用它来处理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他国家的邦交关系,从而形成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以民为本”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政治思想。在秦朝以前的历史典籍中,对这些思想都有表述和记载。作为儒学经典“五经”之一的《礼记》,其中的《礼运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说,“天下”由众多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组成,它不是一人一家一社群一民族一国家之天下,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又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基础之上的。天下为公者,也就是天下为民。离开了天下的民众,也就谈不上为公了。各种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之间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如果遇到分歧、争论和斗争,都相互协调、求同存异、妥善处置。无论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还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只有按照这样的原则来处理,才能实现和谐、稳定、安宁,才能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开辟前进的道路。

  “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这些中国古代用来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思想,其要义就是倡导国与国之间要和平相处,万事和为上。“以和为贵”出自《论语》,“协和万邦”出自西周时期的《尚书》,“万国咸宁”出自战国时期的《易传》。那时的中国,周边和国内的部族方国与诸侯封国林立,人们希望彼此之间不要兵戎相见,能够和平咸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坚持“以和为贵”、实现“万国咸宁”逐渐成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和远方国家邦交关系的原则。所以,中国与周边和远方国家总体上长期保持亲仁善邻、和平交往的友好关系。而这样的外部环境,也是中国能够成为东方文明主要缔造者之一的一个重要历史条件。

  当然,历史事实也一再表明,在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贯彻“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以民为本”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政治思想。但是,这些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真理、体现人民性民主性的先进政治思想和美好社会理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通过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仁人和劳动人民的不断追求而一直传承下来。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近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对内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倡导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这些,都是对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以民为本”“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等思想智慧的创新性发展,是这些先进思想理念和美好社会理想在当今世界与当代社会的新的倡导与体现。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理念,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文明所共同主张与倡导的。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人类必须互相保持和谐而生活”,到18世纪欧洲启蒙学者倡导的“世界主义”精神,到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倡导的“世界一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世界各个地区建立的这样那样的共同体,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体现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理念。不仅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有益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智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都蕴含着这样或类似这样的历史智慧。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而坚实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人类利益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命运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紧密相联、存亡攸关,而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又是以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为基石的。所以,经济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世界经济平台与必经之途。人类社会发展已经历了三次经济全球化,至今仍在继续,未来也仍将持续。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伴随经济全球化向前推进。

  也应看到,我们已经历的三次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在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积存了不少问题,面临不少挑战,形成不少弊端。如果不加紧研究和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办法,不加紧采取应对挑战的措施,不加紧通过改革消除积存的弊端,再按照陈旧过时的运行模式、运行路径、思想理念走下去,那是难以为继的。这不是说经济全球化要中断了、停止了,经济全球化是不会也不可能中断和停止的,而是说不解决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挑战和积弊,经济全球化就不可能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现在妨害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主要弊端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运行的主导模式落后了、运行的路径出了偏差、运行的一些规则和思想理念存在严重失误。

  从经济全球化运行的主导模式来看,为什么说它落后了呢?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一个或几个西方大国即几个大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应该肯定,它们在推进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曾经作出过贡献、起过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还是这样一种主导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未能真正参与、共同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这是不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的。而且应该看到,离开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一定的组织协商形式来共同主导,集思而广益、多谋而共定,就很难防止和避免在制定运行决策、确定运行规则和机制、选择先进的思想理念为指导等方面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

  从经济全球化运行的路径来看,为什么说它出了偏差呢?在经济全球化运行的路径中,在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一些国家一直存在搞保护主义、利己主义的现象,特别是近年来有的西方大国公开打出“自我优先”的旗号,无视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等经济全球化运行的通则,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利己主义。可以说,在这个方面已经到了“早已有之,于今为烈”的地步,这就成了经济全球化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从经济全球化运行的一些规则和思想理念来看,为什么说它存在严重失误呢?在经济全球化开始以来的数百年间,长期盛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思维。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各国人民要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大国还在奉行这样的规则和思想理念,这还不是严重的错误吗?正是由于这些规则和思想理念的盛行,才造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许多国家内部巨大的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严重影响世界和地区的稳定与共同发展。现在是改变这些陈腐的规则和思想理念的时候了。只有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共同正视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特别是积存的弊端,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共同寻找到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和消除弊端的新办法新措施,共同确立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新模式、新路径、新规则和新理念、新指导思想,才能使经济全球化摆脱当前的许多困难和困惑,实现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转变。

  可以预料,不论在世界的东方还是西方、南方还是北方,也不论是在各方政要、学者还是其他的人们中,期待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会愈来愈成为共识,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呼声。同样可以预料,通过全面总结以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顺应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未来要实现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是第四次经济全球化,应该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从而形成新的形态:它应该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不仅共同参与同时也共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它应该是继续坚持和维护实践已充分证明是正确有效的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体制等规则体制,并不断加以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它应该是消除了霸权与强权、丛林法则与零和博弈,实行真正体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经济全球化;它应该是有利于不断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安宁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经济全球化。应该坚信,经过世界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的这种新型经济全球化是一定会到来的,而且它一定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更加广阔、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世界经济平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人类经过漫长奋斗方能实现。根据习近平主席的有关论述和阐释,综观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各个发展阶段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崭新的人类伟业中,应该坚持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一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正确把握其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来要求的。二是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正确汲取世界不同文明的历史智慧来要求的。三是义利兼顾、互利互惠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和世界各国的相互利益关系来要求的。四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正确运用能够凝聚全球力量来共同建设的方法论和改善全球治理的治理观来要求的。五是和平共处、天下共宁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正确处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安全关系、实现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来要求的。只要我们按照这些基本原则不懈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千秋伟业就一定能不断推进,这一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共同理想就一定能最终实现。

  【思想宣传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国智库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以承接课题、调研咨询、政策参谋、内刊(成果)报送、第三方评估、挂职交流等多种方式,主动服务、贴近服务,在党委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然而,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智库与决策部门沟通不畅、成果转化运用较少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此,要从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入手,在推动高效沟通、推进成果转化上精准发力,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着眼智库产品有效供给,解决智库“为谁生产”“怎么生产”“送往何处”的问题

  智库源起于“智”、专精于“策”、成就于“用”,其影响和作用的发挥主要靠的是智库产品。智库作为咨政产品生产机构、决策咨询服务的生产和供给方,首先必须解决好“为谁生产”“怎么生产”和“送往何处”的问题。

  明确“为谁生产”,树立目标导向。为谁生产,是智库产品生产的首要问题。《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中国智库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坚定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之路,在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上有所作为,提供一大批适应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智库产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当前,随着我国智库建设不断推进,很多学术机构向智库转型,研究思路、模式和机制等方面跟不上现代智库的要求,一些智库存在生产目的不明、问题不清、聚焦不准的情况,在研究上“应景的多、应对的少”“随意的多、精准的少”“重复的多、特色的少”,导致智库研究及相关成果“供需脱节、选错问题、答错地方”。因此,必须在智库建设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方向和原则要求,牢固树立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紧紧围绕本阶段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注重跟踪党委政府的政策、规划,积极加强与党政部门及其研究机构的合作,在瞄准应用需求、服务重大决策中定向选题,做到选准题、答好题、服好务。

  聚焦“怎么生产”,提升应用实效。当前,我国智库产品数量不少,但真正能够被实际部门深度采纳、发挥决策咨询作用的却不多,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跟不上”。由于“天线”接得不畅、精神领会不透等原因,智库研究略显滞后,甚至对一些已经解决、形成共识的问题,还在提交“明日黄花”式的研究报告。二是“贴不紧”。主要表现为智库研究与中心工作脱节、同实践有隔膜,机械地搬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现实,“水土不服”的矛盾突出等。三是“等不及”。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困难、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智库快速高效地提出对策建议。但目前不少智库缺乏快速反应的意识和能力,对公共政策问题反应不灵敏、服务不及时,习惯于传统的“慢工出细活”,难以满足党委政府的应急需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智库产品的实用性和时效性。要加强智库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建设,深入调研、深耕专业、精于致用,及时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建设信息化平台和决策咨询大数据分析系统,增强智库研究能力;要加强主动作为意识、贴身服务意识、快速反应意识,以优质高效的研究成果提升竞争力。

  注重“送往何处”,畅通报送途径。不够重视渠道建设,是我国大部分智库的普遍短板。当前,各地智库的成果报送途径主要还是各种“专报”“要报”等内部报告,形式比较单一。不少智库缺乏将成果呈递上报的意识和平台,缺乏年度报告、政策评论等出版物和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较少开展研讨会、举办论坛。有的智库研究成果“无处可送”或“无人赏识”;有的智库没有积极推送成果,而是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等靠别人上门索取;有的智库人员不走常规的成果报送途径,靠打“熟人牌”“感情牌”,私下找实际部门和相关领导等。因此,既要高度重视通过专门渠道报送成果,争取为决策提供参考,又要注重通过智库论坛、研讨会、成果发布会、智库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等传播平台,强化智库成果、人才和品牌的宣传,不断扩大智库影响力。

  把握决策服务的精准需求,理顺实际部门“需要何智”“向谁借智”“如何用智”的问题

  当今世界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决策部门需要不同智库提供咨询服务。厘清“需要何智”“向谁借智”“如何用智”的问题,更好地与智库沟通协调,开展良好的“政智互动”,是依托新型智库增强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必然要求。

  梳理“需要何智”,建立咨政清单。越是重大复杂的决策,涉及的知识越宽、变量越多、风险越大,也就越需要智力支持。不同的地方和部门,对于智库的需求差异很大,要真正厘清决策部门“需要何智”。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部门并没有“用智计划”,碰到问题才会请智库咨询参谋,随意性比较大;有些部门有时会向智库咨询,但形式往往大于内容;还有个别部门基本上不重借智、不用智库。总体来看,党政决策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借智”“用智”,尚未形成机制。决策部门要主动寻求智库助力,在摸清情况、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重大决策需求和实际工作需要,列出咨政清单,形成常态化的“政智互动”机制,打造开放、共享的决策环境。

  找准“向谁借智”,选纳优质资源。智库类型多、行业领域广、专家数量大,因此“向谁借智”也是党政决策部门使用智库时的棘手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专家库,但专家来源渠道单一、缺乏代表性;有的单位多头建立专家库,成员交叉重叠、借智重复浪费。近期,湖南、浙江等省组建了专业智库,各省的智库专家数据库建设不断推进,这些都有利于相关部门按需“借智”。解决“借智难”的问题,要在智库管理部门指导下,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科学高效的“借智”“用智”工作机制,出台相关的制度规定,方便实际部门通过权威渠道、按照有关程序精准“借智”和有效“用智”。要注重完善各有关部门的专家库,丰富各行业、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库,逐步实现各省专家库的联通和共享,充分利用好智库专家资源。

  解决“如何用智”,规范用智程序。必须尽快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制度,把智库提供的咨询报告、政策方案、规划设计、调研数据等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前,各地在“用智”方面还不够规范,横向课题发布不公开、管理不到位,重复委托、重复研究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此,要着力解决规范用智的问题,充分发挥智库管理部门的协调指导作用,根据实际部门提出的需求,统筹谋划并协助选择优质智力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应严格管理横向课题,采用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横向课题立项,规范课题资金的使用。要在政府购买制度和流程中,明确智库成果购买的方式和操作规范,使各用智单位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推进智库服务决策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提供成果转化应用的有力保障,解决机制建设中“如何对接”“如何转化”“如何考评”的问题

  新型智库建设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难点也在于体制机制创新。解决智库与党委政府决策部门沟通不畅、成果运用少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畅通、高效的供需机制。地方智库建设尤其要加强“如何对接”“如何转化”“如何考评”三个方面的机制建设,才能使智库运行顺畅,充分发挥咨政实效。

  围绕“如何对接”,打通信息屏障。信息不通畅是当前智库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方面,党政决策部门求智若渴,真正用起智库来又感到“不熟悉”“不解渴”;另一方面,智库专家学者获取政策需求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有时只能靠“猜测”和“揣摩”选题研究。为此,需要探索建立新型智库建设理事会等议事协调机构,落实党管智库的要求、发挥智库理事会的中枢纽带作用。重大课题可由协调机构直接安排给相应智库开展研究,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要下决心组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平台,由智库管理部门牵头指导协调,建立起智库与党委政府决策部门对接的供需大平台,打造开放便利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发布及时需求、避免无效供给、实现精准用智。

  针对“如何转化”,改进供需匹配。当前,决策部门与智库存在着关注点“错配”、聚焦点“错位”、共振点“不在一个频道上”等问题。在实际工作当中,有的智库专家对现实性、政策性、操作性的问题研究不够;有的智库报告用晦涩难懂的语言、繁复深奥的模型表达观点,不够简洁明了;还有的沟通少、合作少,彼此生疏、互相不适应等。为此,必须大力加强智库与决策部门的沟通,推进智库参与党政决策部门的调研,建立智库与实际部门的常态化合作。党委和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要研究项目、重要政策文件、重要调研报告等,可邀请符合条件的智库专家参与;智库的应用研究项目要邀请实际工作部门同志参与研究,提高智库献策的现实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智库管理部门要通过定期向相关领导、党政实际部门征集选题,及时把最新的决策需求提供给智库。要加大智库与党政决策部门之间的人才交流力度,通过“旋转门”机制强化工作联系、深化业务合作、推动成果转化。

  着眼“如何考评”,强化约束机制。当前,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重大决策咨询制度、重大政策评估制度、智库成果应用情况反馈制度等尚未完全落实到位。智库服务决策还存在“参与难”,智库成果运用也存在“落地难”。智库专家学者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往往被“一阅了之”或束之高阁,一定程度上造成“智力空投”与“成果空转”,挫伤了智库专家积极性。为此,要着力加强智库服务党政决策部门的考评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智库成果采纳应用反馈制度和智库成果质量评价制度,制定实施细则,强化刚性约束,形成供需有效对接的长效机制。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五篇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观看视频教程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五篇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