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世俗化演变是怎样的

时间:2022-12-01 02:09:08 由 王雨佳 分享 浏览

春节是什么节日,大家都知道,春节的习俗有哪些,大家也都了解不少,但是具体到每一样习俗活动,大家就不太清楚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世俗化演变是怎样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

春节的世俗化演变是怎样的

春节的习俗

历史渊源

过年准备哪些年货

不同的春节拜年习俗

春节的世俗化演变是怎样的

春节的习俗与功能在唐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盛唐气象,百业兴旺,思想昌明,文化繁荣。从这个时期开始,春节慢慢从驱邪祈愿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过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可以说,在唐代以后,春节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明清时,新年习俗的礼仪性、应酬性逐渐加强。人们在新年之际相互拜年,馈赠礼品。此外,游艺性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此期间,耍狮子、舞龙、演戏、说书、扭秧歌、荡秋千、踩高跷、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戏、比才艺等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各地举办的庙会活动丰富多彩,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欢乐。

<<<返回目录

春节的习俗

1、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鸡日”,古称元日、元辰、元朔、元旦等,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传统习俗为开门炮仗、拜年、占岁、饮屠苏酒、聚财。

2、正月初二:正月初二是“狗日”,这一天(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传统习俗为祭财神(北方)、回娘家。

3、正月初三:正月初三是“猪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习惯不杀猪,如果当日天气好则当年的猪会长得膘肥体壮,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传统习俗为烧门神纸。

4、正月初四:正月初四是“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传统习俗为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

5、正月初五:正月初五是“牛日”,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传统习俗为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

6、正月初六:正月初六是“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在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马会养得很好,传统习俗为送穷、启市。

7、正月初七:正月初七是“人日”,传说女娲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传统习俗为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

8、正月初八:正月初八是“谷日”,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传统习俗为顺星、放生祈福。

9、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传统习俗为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要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

10、正月初十:正月初十是“石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有些地方这天要向石头焚香致敬。

<<<返回目录

历史渊源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社会。在农耕社会,古人不断观察时间变化,季节更迭,逐步掌握了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春节”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意味着春天的开始和希望的萌生,它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年”的记载。信奉自然神灵的古人认为丰收是神的恩赐,要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祭祀一年举行一次,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过年就是增岁。商周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除夕之夜都要举行驱邪逐疫仪式,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求神降福,期望保佑一年的祥和平安。

现代的春节活动中仍有一些相关的习俗和信仰,便是这种古老文化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

<<<返回目录

过年准备哪些年货

1、春节用品。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候,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福字或在家中挂上国内结、红灯笼等装饰物品,有辞旧迎新,增加喜庆之意,因此,这些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年货。

2、肉类海鲜。

要准备的肉类有鸡肉、猪肉、牛肉等,海鲜类的有虾、鱼、干贝等,干货类的有香菇、木耳、紫菜等。过年时在年夜饭上,鱼和饺子是不可缺少的两道菜,吃鱼寓意年年有余,而饺子也是必吃的,准备年货时,买的肉类海鲜可以用于蒸、煎、炖、煮、拌等菜品的制作,用于一家人吃年夜饭,或是招待客人。

3、瓜果蔬菜。

过年时,吃的菜很多都是大鱼大肉类,吃太多不容易消化,因此可以准备些蔬菜、水果,能够解油腻,如葡萄、橘子、苹果、柚子、青菜、萝卜、玉米等。

4、坚果零食。

准备年货时,可以准备些如瓜子、坚果、花生、糖果等类的坚果零食,既可以用来招待朋友,也能拿来当做礼品送人。

5、酒水饮料。

酒水饮料也是过年时的必备干货,尤其是很多地方都有习惯将白酒或者红酒作为赠送亲友的年礼,或者在一起吃饭时,也会喝上两杯,因此,酒水也是必备的。对于一些小朋友们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牛奶饮品,如纯奶、酸奶、乳酸菌等。

<<<返回目录

不同的春节拜年习俗

1、东北地区初一早饭后,除了年长的老人在家里坐等受拜外,人们都要妆扮一新,到本村或邻村亲友家拜年。年轻人都是男女分开,出东家进西家行完礼就走。年纪稍长的则要在受拜之家小坐片刻。

2、华中地区人们初一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

3、华北地区有守岁至午夜时分,鸣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辈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岁钱,全家再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说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遂。

4、华东地区拜年五跪。第一次磕头要拜祖先。第二次磕头要拜高堂。第三次磕头是拜乡亲。第四次磕头是送家堂。第五次磕头是跪亲友。

5、华北地区结婚第一年新女婿上门去拜年,里头有很多规矩和讲究。礼品中,荔枝和桂圆是必不可少,这样的“组合”叫做“包头”,“包头”是最重要的礼品。

6、华南地区出门拜年前,都会带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户亲戚,就要送上大橘,无论多少,一定要是复数,然后说一些祝福的话。同时在正月,每个人都要看紧自己的口袋,切忌让别人掏。

7、西南地区对歌喝酒打花脸。大年初二,同胞开始走亲访友,每到一家,便受到主人丰盛的酒席款待,席间以当地苗族独特的方式相互对歌喝酒打花脸,脸越花表示喝的酒越多,越吉祥,越幸福。

8、西北地区拜年赠面食。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口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返回目录

春节的世俗化演变是怎样的相关文章:

★ 2023春节必吃的传统食物

★ 2023年春节扫尘寓意什么

★ 春节的相关历史缘由

★ 2023春节为何要吃饺子

★ 2023春节过年要教给孩子哪些春节礼仪

★ 2023春节去哪里旅游好

★ 春节记事抒情作文

★ 2023年兔年春节对联120副

★ 春节守岁的习俗介绍

★ 春节的由来最新介绍

观看视频教程春节的世俗化演变是怎样的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