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立秋须防秋老虎,立秋贴秋膘要注意什么?

时间:2022-12-01 05:20:12 由 哲别 分享 浏览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19立秋须防秋老虎,立秋贴秋膘要注意什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立秋须防秋老虎

  古谚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因此在人们心中,立秋与天凉是联系起来的。但是实际上,立秋前后,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气温仍然很高,中国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冷不过三九,热不过三伏。我国很多地区在立秋前后正好处在三伏天,民间因此有“秋裹伏,热得哭”的说法,故立秋后短期回热的天气素有“秋老虎”之称。

  人们常说“秋老虎,毒如虎”,“秋老虎”属温燥,损害人体的津液,引发皮肤干燥、眼干裂、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小便赤黄、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丝,甚至发烧至高热等。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老年病人因为“秋老虎”气候造成心脑血管意外。因此秋老虎不得不防。

  为了预防“秋老虎”伤人,应该从以下5个方面做起:

  1.立秋后要继续防暑降温,清热解暑类食品别一下子全部撤除。这一类饮食既能消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因此喝些绿豆汤,或者吃些莲子粥、百合粥和薄荷粥很有益处。还要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因为排汗而丢失的钾。

  2.需要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养一些花、鱼,或是往地上洒点水,用拖把擦地等;或者用空气加湿器,把空气的湿度调高到40%~60%。空气湿润了,皮肤的感受、呼吸都会比较舒服。

  3.要多饮水。早晨起床半小时后喝1杯清水,上午和下午各喝1杯茶,最好是绿茶。每天至少饮水1000毫升以上。

  4.尽量少晒太阳,尽量在阴凉处作业。

  5.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立秋贴秋膘要注意什么?

  在立秋这天吃一顿丰厚的饭菜补养身体,被称为贴秋膘。对此,〈京都风俗志〉曾云:“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这种风俗,过去在我国北方地区曾非常流行。

  夏天万物繁茂,蔬菜水果众多,可以说是一年里最热闹的季节。然而对于人们来说,夏天也是一个繁忙劳碌的季节。夏天小麦、早稻等农作物成熟,人们要忙着收割。特别是小麦成熟后若不及时收割,麦粒就会脱落,掉进田地里。而且夏天又是多雨季节,如果雨水淋透了小麦,麦粒就有可能发芽,变成芽麦,这样产出的面粉就非常难吃。因此农民们把夏收称为“龙口夺粮”。夏收时期,人们白天黑夜地劳动,与时间赛跑,抢收劳动果实,丝毫不敢懈怠,唯恐一年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在现代化收割机器出现以前,麦收要经过割麦、碾场(又称轧场或打场)、扬场、晒场、收藏等多个劳动程序。每到麦子黄了的时候,农村里的人们就开始紧张起来。到了麦收正式开始时,男女老少齐上阵,村里再也见不到闲人了。麦田里,道路上,麦场里,到处都是繁忙的景象。整个夏收要持续半个多月,人们一直在烈日暴晒下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甚至夜晚继续劳作,因此体力消耗特别大。麦收一季,人褪一层皮。抢收完成后,人们又要抢种。抓紧时间种下玉米,保护墒情,随后便进入了繁忙的田间管理阶段。

  除了夏季繁重的劳动对人们体力的消耗外,炎热潮湿的天气对人们的身体也造成了损害。因为炎热,很多人食欲减退,乏力疲惫,精神不振,身体也消瘦起来。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苦夏”。在过去,到了立秋这天清晨,民间有用大秤称人的习惯。给人称重以后,记其轻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体重进行对比,检验消瘦了多少。当代人们往往以苗条纤瘦为美,过去却以体态丰腴为喜好,而且通常以胖瘦来做身体健康的标准。白胖的人被认为“富态”,表明吃得好,生活优裕,当然也是营养充足、身体健康的标志。到了立秋的时候,经历了苦夏的人们自然都要消瘦些,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时气候凉爽起来,正如谚语所说:

  “立了秋,把扇儿丢”,因而人们的食欲开始大增。同时从养生来说,秋天正是人们补养身体的季节,要在体内储存脂肪和能量,以抵御即将来临的寒冬。因此立秋这天,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

 

  贴秋膘一般要吃味厚的美食,首选肉类,以肉贴膘。这一天老百姓一般要炖肉、炖鸡、炖鸭、烧鱼或包肉馅饺子。北京一带每到立秋这天,市场上卖得最火的就是肉。回民要买牛羊肉,而汉民满族多买猪肉,在这一天里不分民族几乎家家都在炖肉。北京人这天炖肉颇多讲究。一般来说,家里的主妇要到市场上买一大块新鲜的猪后臀尖,回家洗净后切成方块,放入锅中,加水后,再放入葱、姜、蒜、花椒、八角、料包、大酱和盐等物,用文火炖。炖肉的料包里面装着丰富的中草药香料,有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凉姜、白芷、陈皮、豆蔻、砂仁、桂圆、小茴香、甘草等等二十多种,炖出来的肉香味扑鼻。立秋这天,老北京城弥漫着浓浓的炖肉香味。除了炖肉以外,很多北京人在这天还有吃涮羊肉或烤羊肉的习俗。春夏时期正是羊的生长时期,而且羊肉味甘性热,故不宜多食,否则容易上火,因此春夏季节多不食羊。而立秋前后,生长了一个春天和夏天的羊正值膘肥体壮,所谓“秋风起时羊儿肥”,正是人们享用的好时候。这时天气转凉,人的食欲也大增,正好食用羊肉来贴秋膘,以补充苦夏对人的身体造成的损失。北方谚语说“黄瓜韭菜两头香”,意思是说黄瓜和韭菜这两种蔬菜在春天和秋天特别鲜美。秋后天气转冷,过去在没有大棚种植的条件下,再想享用韭菜,只能熬过漫长的冬天、等明年春天了。从食疗角度来说,韭菜可以补肾助阳、行气活血、温中开胃,也是秋季进补的佳品。山东一带立秋这天多吃饺子,有“立秋的饺子入伏的面”的说法。东北地区则流行立秋时吃黏豆包,俗称“吃秋饱”。有的地方有在这天禁食黄瓜的习俗,认为吃黄瓜会令人消瘦。

  立秋时,除了补充营养、储存身体能量贴秋膘外,还有一些防病的食俗,从另一方面来保证人的身体健康。秋天对于人的身体来说实际上真的是“多事之秋”。因秋天昼热夜凉,温差大,气候多变,容易感冒着凉和旧病复发。另外秋天也是肠胃病和腹泻的多发季节。前面文中提到的“咬秋”习俗中的吃瓜就有是为避免腹泻的说法。〈帝京岁时纪胜〉中曾记载说京城人家在立秋前一日煎香薷饮,在院中晾一晚,到立秋当天全家人饮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香薷饮是很古老的一个中医药方,含香薷、厚朴、白扁豆三味中药。将香薷、厚朴剪碎,白扁豆炒黄捣碎,用水煎之,代茶饮,可解清暑,健脾利湿,防治感冒。各地还有用井水吞服赤小豆的习俗,吞服赤小豆时,面西站立,赤小豆数量为七到十四粒。

  民间认为这样可防腹泻和疟疾,故河南郑县称赤小豆为“避疟丹”。在山东诸城和莱西等地,立秋日则吃一种豆末和菜煮成的小豆腐,俗称“渣”。当地人认为吃这种渣可以防止肠胃病,有谚说:“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吐也不拉。”杭州一带过去流行立秋时食秋桃,每人吃完一个秋桃后,把桃核收藏起来,到除夕那天再把桃核丢进灶火中烧成灰烬。当地人认为这样可免一年的瘟疫。四川一些地区和江浙一带流行喝“立秋水”的习俗,认为可防痢疾和疟疾。

  立秋这天的饮食习俗,无论是补养还是防病,都是围绕着人体的健康展开,体现了人们对身强体健的追求。


相关文章:

1.2019立秋习俗大全 立秋养生禁忌

2.2019立秋代表什么意思 立秋常识介绍

3.贴秋膘是什么意思

4.立秋应该注意什么

5.2019立秋吃什么 立秋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2019立秋须防秋老虎,立秋贴秋膘要注意什么?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观看视频教程2019立秋须防秋老虎,立秋贴秋膘要注意什么?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