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统寒食

时间:2022-12-01 01:43:32 由 yinhe 分享 浏览

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故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传统寒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传统寒食

“寒食粥”源于春秋晋文公重耳追祭功臣介子推焚身之日的寒食节(古代的节令之一,在清明前一天)。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近,后来人们便融成一个节令,衍化为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而流传下来,节日期间,百姓家家不许动烟火,需备麦粥等冷食,借此纪念。而寒食粥就是因寒食节而流传下来的节日饮食。

材料:白梅花5克,粳米80克。

做法:将粳米煮成粥,再加入白梅花,煮沸两三分钟即可,每餐吃一碗,可连续吃三五天。

功效:梅花性平,能舒肝理气,激发食欲。食欲减退者食用效果颇佳,健康者食用则精力倍增。

清明节吃寒食的注意事项

1、肠胃不好应慎食青团

清明寒食少不了青团,青团有糖皮的、青皮的和白皮的青团,青团主要由艾草糅合糯米而成,糯米是一种很难消化的食材,对于肠胃功能不好的人还是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青团要趁热吃,冷却后淀粉老化,不仅口感变差,消化吸收率随之降低,也易感染肠道疾病。青团不宜和大量油脂或刺激性食物一同食用,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宜与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有整肠作用的酸奶或有助消化的山楂一同食用。

2、螺蛳要清洗干净

清明时节正是螺蛳还未繁殖,此时的田螺丰满、肥美,在民间有“清明螺,胜似鹅”之誉,但是采食螺蛳要注意啦。田螺多生长在污处,体内有大量的寄生虫,很容易引发霍乱、甲肝及其他肠道疾病,从市场买回的田螺一定要放养三天以上并且滴上几滴菜油或麻油,让田螺排尽肠腔内的泥质污物,每天换水几次,用刷子刷净、绞去尾部,焯水后高温加热、炒熟、焖透。这时候,可以烹饪了,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3、远离受污染野菜

清明时节,很多人趁踏青、祭祖之时捎上点路边的野菜,这在江南一带极为常见。野菜在充斥大鱼大肉的城市倍受追捧,野菜虽美,也不可不择而食之,有些野菜是有毒的,如果是公路边或已经受到污染的水渠边的野菜,则含有铅、汞等重金属或其他污染物,食用后也会中毒。为了保持野菜的营养价值,专家建议最好采用蒸、焯、做汤或做馅等方法食用,野菜凉拌也当注意加工环节的卫生。

4、不可对肝脏进补

同时,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按传统中医养生理论,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而心脏在此节气中会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高血压患者对此要高度重视。

清明时节饮食宜温,多进食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荠菜等时令蔬菜。清明时期还适合进食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食品温胃祛湿。

清明节简介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传统寒食相关文章

★ 清明节吃寒食的传说及由来

★ 清明节为什么被称为寒食节

★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寒食有什么意义

★ 寒食节的传统食物介绍

★ 清明节和寒食节区别

★ 寒食节习俗

★ 清明节吃寒食的由来

★ 清明节的民间传统习俗有哪些

★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

★ 清明节为什么要吃寒食

清明节的传统寒食相关文章:

★ 中国清明节的历史由来

★ 清明节各地的传统习俗

★ 清明节的传统风俗习惯

★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 元旦吃什么传统食物_元旦为什么吃汤圆

★ 清明节经典传说故事

★ 清明节的禁忌有哪些

★ 清明节的由来传说

★ 2021描写清明节话题作文

★ 清明节主题优秀作文大全

观看视频教程清明节的传统寒食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