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经常考的知识点

时间:2022-11-27 21:50:54 由 cocopig1314 分享 浏览

地理课本中每章节的知识点都是考试中可能出现的考点,复习要全面。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经常考的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经常考的知识点1

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可以看做是一个“面”。

2.城市地理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3.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个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化研究(2)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3)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如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的等,工程性较强。

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经常考的知识点2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E.水资源污染严重(错)

(2)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风力作用。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9)新建和山西荒漠化的面积及原因比较:

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

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

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

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11)西北地区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绿洲上;

主要区位因素是:水源

关于沙尘暴

(1)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①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广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少于200毫米)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人文地理环境: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集中;交通不便;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

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经常考的知识点3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经常考的知识点相关文章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高二地理必修3会考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 2017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复习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 高二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经常考的知识点相关文章:

★ 高二历史必修二专题知识点总结

★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

★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必考知识点

★ 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必考知识点

★ 高二地理文科常考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书的复习知识点

★ 人教版高二历史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知识点归纳分析

★ 广东高二历史知识点

★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分析

观看视频教程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经常考的知识点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