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时间:2023-05-25 12:11:10 由 喷火的鱼 分享 浏览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少于800字范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少于800字有哪些?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少于800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少于800字(篇1)

初一的暑假,和父母在书店挑选籍,一下便被《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所吸引。它的封面很简单,没有复杂图画,只有一种单纯的颜色,这黄色犹如沙漠的颜色,给人一种热情的感觉,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你忍不住去翻开,让你忍不住想去分享作者三毛的故事。

三毛是我很欣赏作者。我欣赏她追求自由,追求自已心中美好的果敢,又是因为内心的向往,她便只身一人踏上了撒哈拉这片土地。我欣赏她的感性与愁怅,在异乡为异客时,一封封家书寄出了她对家人的牵挂。在她的挚爱荷西因意外去世时,她字里行间的孤单与悲凉。

三毛的人生和我们不一样,不是一个死板的按部就班的人生,她的人生是随着她自已的意愿走,她不愿意为自已的人生留下遗憾。

反观当今世上, 多少人都曾幻想过能拥有一个像三毛一样的自由的人生。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已圣地。年少时,学业繁重,经济上也未能取得独立,那片圣地也仅仅只能是梦想。

可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也都拥有了自已的事业,为自已心中的那片圣地而奋斗着。当你足够努力,也为通往那片圣地而塔好路,铺好了桥时,这时你才发现,你连踏上桥的机会都没有留给自已。你告诉自已这个月很忙,天天要加班,下个月再说吧!今年是很关键的一年,我可千万不能掉链子,计划什么的,明年再说吧……就这样一年又一年,那片圣地渐渐地,渐渐地下沉,被海详吞噬。

人们一味地追求社会地位,功名利禄,不断地往自已的身上背包袱,让自已没有气再去迈开那条上桥的腿。你说,这样的生活太痛苦,你整天不得不忙于同一件事。

你自已是不是给自已平白无顾地添加了约束呢?

当你觉得生活真是千篇一律,没有任何趣味时,为什么不试着减少一些自已给自已约束,还自已一份内心渴望己久的自由呢!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学习是我们现阶段最应该做的事情。当你日复一日的抱怨作业多时,我们是否应该换个角度想一想。

是不是自已给自已围上了一圈不必要的约束,何不试着减轻自已身上的包袱,让自已投入进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更加自由地学习呢?

我们要学会放下包袱,让自已更加自由,从约束到自由,只是内心几个包袱的问题。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少于800字(篇2)

如梦如幻又如鬼魅似地海市蜃楼,迎面如雨似地山丘、焦裂的大地,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掌,万年前枯干了的河床,深蓝到冻住的天空,满布乱石的荒野……

撒哈拉沙漠,在三毛的内心深处,多年来是她梦里的情人啊!

可我不懂,一个享受浪漫情调、风花雪月的女子为何要抛弃现实安稳的一切,跑到荒僻落后而贫苦的撒哈拉沙漠去。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的跟着去了!

是看破红尘、自我放逐,一去不返吗?

灿烂阳光下的午后,手捧一杯香茗,在香气缭绕中解答心中的疑惑。

漫漫黄沙,无边庞大的天空,三毛与荷西徒步走向婚姻。在贫瘠的沙漠中,他们用双手与智慧将“坟场区”的陋室装点成艺术的殿堂。他们用镜头记录下黑色雄壮的山峦,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成千上万的红鹤……这些给了三毛强烈的震撼,在这颠簸不堪的旅途里,完全忘了自己的辛劳,惊叹大漠的神奇。我想此刻的三毛内心是透着感动的。

在沙漠中,他们认识了解了很多不同的人。没有人身自由、贫苦的哑奴自卑却善良纯朴;美丽羞涩的少女;友善热情的撒哈拉威老人……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离死别,都好似是自然的事。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当然,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大漠中,三毛与荷西还是经历了一次让人揪心的夜晚——“荒山之夜”,他们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事实证明,上天还是眷顾他们的。“荒山之夜”之后,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继续寻找前世的乡愁。

轻轻合上书页,望着远处如血的残阳,我的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奇妙感觉,有感动、有忧伤、有向往,有很多很多的情感夹杂其中。

我想,三毛她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在撒哈拉沙漠中渡过她不平凡的一生。只因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她不理会别人的看法,义无反顾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流浪在撒哈拉,执着得让我感动。因为热爱,所以什么都不是问题。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们都应该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少于800字(篇3)

一个人,

一个女人。

闯大漠,经洪水,过蛮荒。

是了,她是三毛,是陈平,是哈娃,即印第安语中“心”的意思。

可是,不管她有再怎么多的称谓,她依然是个女子呀。

撒哈拉,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充满着重重危机和挑战,这是个连无数男子都不敢伫足的地方,三毛,她却毅然投入到撒哈拉的漫漫黄沙中。

撒哈拉的漫漫黄沙飘起,金黄而灿烂,随风飘飞,每一粒沙都在为她叹息,凝成金黄的海洋,壮绝而华美。

我看到,在她们如平民窟的小家里,是那样的一派温馨。她与荷西一起将自己的小家打造成整个大漠的亮点,以至于无数人蜂拥而入。

房间里每一器一物,都凝聚了她与丈夫荷西的心血,拙朴的桌子,高大的书柜,以及自己亲手搭建的天窗。可是谁又能知道,这些用作原料的木头竟是来自废弃的棺木。难以置信,至少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是连想都不敢想的,鬼魂与死亡的恐惧使我们不由地远离它们,却不去想想它们仅仅是些上好的木头。

一个破轮胎,垫上块红布,即成了人人皆争的可爱鸟巢。

一根铁丝,即缠出一个灵巧的秋千。

一些块从守墓老人那里偶得到的粗旷的石雕,便是她的珍宝。

便是在这旷远辽阔的大漠中,恐才是她的安栖地。黄沙漫漫,一切往事尽消,唯一留下的只有那一堆堆白骨在风中瑟瑟。

在她与荷西的简陋的婚礼上,只为了一块荷西走遍大漠寻得的完整的骆驼头骨,她是那般的惊喜。此举于我们而言,却是那般不解,谁稀罕一个破骆驼头骨,可是她,甚至仔细擦洗干净摆于架上最显眼的地方。

曾经很不解,甚至认为三毛这样的人是矫情。可是,当我读完《撒哈拉的故事》时,我懂了。

有这样一段文字着实令人感动:沙漠中难见绿色,可是,偏执到顽固的三毛硬是拉着丈夫荷西趁着夜色到当地富人的庭子里偷挖植物,最令人惊奇的是,当被人发现时,他们竟然装作热恋中的情侣拥吻,终于得以脱身。抱着辛苦得来的九株花草,她欣慰地笑了。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骆驼头骨与这九株花草即是三毛对生命的两种态度,对死的敬畏和对生的热爱。死亡与生命对她而言等重。

撒哈拉的黄沙飞扬,掩盖着死亡的白骨,也蕴育着生的萌芽,生与死相依相随。

我知道,撒哈拉的粒粒黄沙,每一粒都在讲述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如同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少于800字(篇4)

一直很喜欢三毛的作品,读她的文章总带给我一种平实感,就像是我的一位好朋友在和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一样畅快淋漓。喜欢看《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对荷西呢喃中爱的表达,也欣赏《万水千山走遍》中三毛对自己和中南美洲关系的定位,但我尤其垂爱的却是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所描写的大气与浑厚。

在她的笔下,似乎一切都是那么轻快:当面对撒哈拉威人无休止无理的纠缠时,她用一些无奈一笔带过;当误带项链而疼的死去活来呼喊父母的名字时,她也曾后悔过,可事后又开始怀念起有这样的一个经历;还有她用细节点亮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房子成为一颗沙漠里的明珠。每每读到这里时,我的心里都泛起一阵欢快,可仔细一想在沙漠里的生活一定是艰难万分的,只不过对她而言因为有爱情相伴左右,所以一切都变得很容易了,也正因为三毛和荷西的爱情如此深沉,所以在荷西意外去世后三毛也一直很长时间深陷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包括在最后选择用丝袜自杀,也未尝不是仍旧处于恍惚之中的缘故吧。

都说文如其人,从她质朴的文章中我似乎也能想象出三毛的样子,一张略施粉黛的脸上充满了知性,也许身上还总有一个大披风,在渺无边际的沙漠和一群非洲人的羡慕中走来走去,博得一波又一波嫉妒或者欲望的眼神。可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说她随性也好,说她以自我为中心也罢,反正我是为她的风格倾倒,我也希望自己能展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悄悄背上行装,某日也能行走于撒哈拉看那辽阔的日落以及亲身感受不甚美好的沙尘暴,纵使旅途充满了曲折,也要勇敢去做,因为就像三毛书中说的: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钦佩她的勇气和漂泊异乡的灵魂,也喜欢她美美的语言,比如: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那么安详沉静而深厚的美丽真是令人近乎疼痛地感动着。路,像一条发光的小河,笔直地流在苍穹下。这些诗一般的语言不见浮华,唯见真情。除了这些以外,我更感动于三毛的善意,在《悬壶济世》中三毛成为了大家的免费医生,在《娃娃新娘》中她为可怜的姑卡落泪,但我最动容的还是《哑奴》中三毛不厌其烦的帮助哑奴一家,甚至是在当地世俗眼光的压力之下,到最后还在为自己的无能而感到悲伤。

这就是三毛,一位世间最洒脱的女子。尽管她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可她带给全世界的流浪感依旧在世间流淌。我时常幻想着在相隔几万公里的撒哈拉,一朵莲花还在那里快乐的安家,用她的乐观点燃大漠的荒凉!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少于800字(篇5)

“我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

很早以前读到这个句子时,便被包含其中的深情深深震撼。该是怎样的女子才写得出这样绝美独特的句子?直到翻开了这本《撒哈拉的故事》答案才渐渐清晰起来。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读她的第一本书,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平实的描述,却有一种让人心安的作用,书中描述的撒哈拉沙漠上的异域风情与三毛夫妇在沙漠上情趣十足的生活让人神往,如此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普罗大众心中都有却未有勇气去追寻的梦,去追寻的自由,那样的文字,让人百读不厌,难以释卷。

在整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有两处情节。

在那个荒山之夜,荷西陷入了泥潭。三毛又急又怕,费尽心思想要把荷西拉上来。她看到了人,想要去求助,却反而引来了强盗。那一晚,她在荒凉的沙漠面前,显得多么的无助,如一颗沙粒般脆弱而渺小。然而三毛是聪明的,她没有放弃,她把车子的轮胎卸下,扔给了荷西,让他紧紧地抓住。然后将自己身上的长裙撕成一条条布,系紧打好结,靠着这细细的布条和自己全部的力量,终于把荷西拉上了岸。当荷西恢复知觉,他们紧紧相拥时,我能感受到那是爱的力量。是爱支撑着她,让她有了不可思议的力量。

全书中最让我揪心的是《哑奴》那一章。当地的财主们肆意的虐待压榨奴隶们,利用他们来为自己挣钱。一次偶然,三毛认识了一个哑奴,他没有名字,也不会说话,但他又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三毛给了他钱和许多吃的东西,哑奴非常感激。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报,他会偷偷地把新鲜的蔬菜放在三毛家门口,他会帮三毛补漏了洞屋子……他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对三毛的感激。但三毛却很内疚,因为她只能给哑奴物质上的帮助,却不能改变他的生活和命运。临走的时候,三毛把一条彩色的地毯送给了哑奴,哑奴拼尽了全身力气,挣脱了枷锁,把彩色地毯给了妻子和孩子们,他们泪流满面,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或许每个人都向往过流浪,可是那不过是年少轻狂时不食人间烟火的想法,因为要面对生存的困境,总会发现流浪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然后呢?失望?厌世?颓废?这些三毛都没有,撒哈拉并不是她想象的撒哈拉,可是她从来没有改变过对它的爱,将她的青春献给它,无怨无悔。从没有从她的文字中看到一点埋怨的痕迹,她镇静地、勇敢地、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忘记了恶劣的环境,而被那广袤的自然,美好的沙漠风光深深的吸引。对自由的追求是任何事物都无法磨灭的。

她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去爱,即使爱把我毁了,我宁可拥抱一个血肉模糊的人生,也不要白开水一样的空杯。”是这句话让我懂得了人生应有的价值。不甘于平庸,宁可做为飞翔而累死的大鹏,也不要做安稳舒服的燕雀;不甘于原本拥有的,去争取,去奋斗,做一个有梦想的人,更要做一个勇敢执着的追梦人!要勇敢地追求自由,不要让外界的纷纷扰扰来阻碍我们追寻自由的步伐。

是的,在三毛眼里自由是无价的,但于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便有“自由”二字。正如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非的诗歌中所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不知鼓舞了多少人勇敢地去追寻自由。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虽说不必忧虑战争对我们自由的危险,但是真正的自由并不是说不被压迫就行了,我们所追求的是心灵、人格、梦想的自由,不受束于其他人的思维、行为,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向所谓的权威说不,遵循自己心中的理解;需要敢于创新,勇于创造。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在身体、思维、行为、精神上的自由。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少于800字(篇6)

三毛曾言:“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我从未从文字中生出那样多的赞叹、羡慕和向往——在我读《撒哈拉的故事》之前。

那是怎样震撼人心的故事啊。三毛因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而走进撒哈拉沙漠——那个人迹罕至的,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在那里,三毛和她的大胡子荷西结了婚,用他们的爱将几间普通的房子装点成了沙漠中最美的家。

三毛和荷西之间的爱太过让人赞叹感动:三毛去撒哈拉,荷西也追随而至。他看出三毛去沙漠之意已决,就先在沙漠找了个职位,提前在沙漠等着三毛。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荷西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

三毛和荷西结婚后,荷西送她的结婚礼物不是华丽的花束,而是一付骆驼的头骨。三毛却说:“这个东西真是送到我心里去了。“”真豪华,真豪华。”这让我十分惊讶,惊讶过后是无尽的感慨——荷西果真是最懂三毛的人。

《荒山之夜》中写到两人到沙漠里去捡化石,荷西却意外陷入大泥沼,在将近零度的黑夜里,三毛被冻得快要倒下去,但她没有缩在车里,而是她拆下坐垫,拖走备胎,卸下轮胎,将自己长到地的布衣服割成宽布带作绳,终于慢慢将荷西拉上了岸。两人因此险些阴阳两隔,有趣的是历险归来谈起下次还要不要再去捡化石,两人竟异口同声说:“还要!”。

读这本书到现在已一年有余,我的脑海中还时常会出现三毛和荷西躲在石头后面偷看沙哈拉威人洗澡的场面;三毛和荷西为了赚钱捕了很多鱼却一条都卖不出去;三毛和荷西对邻居借东西不还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三毛在沙漠中开了家庭“中国饭店”,给荷西做特色中国菜……

起初我很难想象,在这个“太阳像融化的铁浆一样洒下来”的空漠中,三毛是怎样让自己每天都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且保持着刚来时的那份热情。现在回忆起来,或许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有荷西的陪伴吧。

有人说,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有着一种沙漠的味道。炽热悲壮,平淡中带着不平凡。三毛说:“云淡风轻,细水长流,何止君子之交。爱情不也是如此,才叫落花流水,天上人间?”三毛将自己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的种种经历融于笔墨写于纸上,描写出最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爱,是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一份子,它包含了与子偕老的爱情、挽断衫袖留不止的亲情、天涯若比邻的友情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爱,《尔雅》释曰:“惠也。”被引申为用心去接受、感受,不付出真心的爱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三毛和荷西之间,是结发恩爱两不疑的夫妻之爱。荷西潜水意外溺亡后,三毛哭尽了泪水,十二年的时光,他们彼此都过完了世间所有快乐的日子。我一直记得三毛在荷西逝去之后写的那些话:“感谢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着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来忍受这一分又一分钟的长夜,那我是万万不肯的。幸好这些都没有轮到他,要是他像我这样的活下去,那么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争了回来换他。”

易卜生曾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掌舵者。”斯言不谬。如果人人都怀一份传承爱的赤诚,让小爱的雨露汇成大爱的海洋,相信中国这艘巨轮将会更为自信地驶向远方,世界也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愿无岁月可回头,且以深情共余生。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Echo,谢谢你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少于800字(篇7)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祥的近乎优雅起来。”贫穷落后的哈撒拉,虽然生活艰苦,但处处都充满了浓浓真情。这是我从书中感受到的。

这本书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应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

当我阅读着这本书时,我的心情也随着故事的主人公的遭遇而波荡起伏。 当我读到《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芳邻》、《素人渔夫》、《白手成家》时,觉得三毛特别会过日子,特别乐观,聪慧。黄沙滚滚,水源奇缺,破旧的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个大窟窿,但这一切都难不倒三毛。努力赚钱买水,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造家具,到垃圾场拾气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还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袋缝制彩色条纹窗帘……她的邻居也是热情的撒哈拉人,会很热心的帮助他,知道三毛喜欢绿色植物,会帮她留心查找……三毛对于那些邻居也是好的,她用她仅有的微博医术,帮助那些有病,却又舍不得花钱的人,那些人也投桃报李,送给三毛一些稀奇的东西……这就是简单,却又不失幸福的撒哈拉的生活,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但是,生活有甜,也有苦。让我感受最深是那个哑奴。哑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谦卑——弯腰敬礼,死活不肯进三毛家的客厅避暑;贫穷——身上只有破布片遮体,家中一贫如洗;聪明——会干许多活,是当地最好的泥水匠、会管羊、会帮骆驼接生;爱护家人——好吃的东西舍不得自己吃,要带给太太和孩子们……这样的人,却只是主人挣钱的工具,任其随意买卖的牲畜。在被孤身卖往毛利塔利亚即将离别故土的最后时刻,难舍的还是亲人,拼了命地跑回家把三毛赠予的毛毯围在太太和孩子身上,钱塞给太太,风吹起他花白的头发,被押上车的他是那么的茫然无助,三毛的泪像小河一样地流满了面颊。手捧书卷的我亦早已悲愤难掩,泣如雨下。还有那只有十岁的新娘新娘坐上迎亲的车,居然要被车上的男人一直殴打到男人家,并且有风俗说:“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这样拼命打才是好女子。”这是哪门子道理!难道被打进婆家象征着对丈夫的顺从?结婚初夜,也只是公然用暴力夺取一个十岁小女孩的贞操而已。我为此感到愤怒,男女不应该是平等的吗,更何况是对一个只有十岁的天真烂漫的姑娘,他们怎么能狠下心来呢,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吗?我却是不懂的,只能在心中可怜那个女孩。

很喜欢三毛的这本书,虽无华丽的辞藻, 却有着浓浓的情,它也让我从中学会了很多:乐观,勇敢,坚强……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少于800字相关文章:

★ 2023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300字十篇

★ 《爱的教育》750字读后感

★ 《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

★ 《稻草人》读后感读书交流分享心得400字10篇

★ 《爱的传递》的读后感800字

★ 《红楼梦》读后感及读书心得800字

★ 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 雨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长篇小说《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

★ 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长篇小说《爱的教育》读后感

观看视频教程《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少于800字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