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岁月》观后感范文5篇

时间:2024-04-10 19:16:50 由 xiaotong 分享 浏览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售赏过后的感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燃情岁月》观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燃情岁月》观后感范文5篇(一)

  这也是一个围绕情感救赎讲述的故事,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神秘关系,爱情与生活的矛盾,战争与和平的永恒争论,血缘与社会的冲突与回归,着力刻画父子情、手足情、朋友情、以及爱情。 影片以印第安人猎人一刀的讲述开始,父亲威廉上校厌倦了战争,带着全家来到西部荒原,开垦一处偏僻的山区牧场,并与印第安人交往,成为挚友,以后独自养育着三个儿子。 威廉家族三兄弟渐渐长大,手足情深,性格迥异。大哥弗莱德为人忠厚;三弟山莫是位理想主义者,深受父亲的宠爱;而老二崔斯町则是一位狂放不羁,具有坚韧勇敢性格的人,从小就从印第安人猎人一刀那里学到一身的本领。父子四人在一个男性的世界里过着淡泊的生活。 苏珊是山莫的未婚妻,一个具有浪漫自由天性的女人,她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亮色,一家人和睦而快乐地生活。弗莱德和崔斯町同时暗恋着苏珊。 威廉原以为远离战场,可以享有与世无争,世外桃源的生活。然而,一战爆发,他最终也没能说服血气方刚的儿子们,只能默默地同意他们参军前往欧洲,留下苏珊暗自垂泪。从此,一家人被战争的硝烟带来刻骨铭心的创伤。战争中,崔斯町眼睁睁地看着山莫被乱抢打死却无能为力,抱憾一生。弗莱德为此耿耿于怀,两人结下了矛盾。悲痛的崔斯町按印第安人的方式挖出了山莫的心脏,安葬在故乡的山上,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苏珊和崔斯町的相爱,使得弗莱德只能离开。然而山莫的死让崔斯町无法面对深爱的苏珊,崔斯町选择逃避,远走他乡,浪迹天涯。苏珊在苦苦的等待中,饱受情感的折磨,光阴流逝,心灰意冷,最终嫁给弗莱德。 等到漂泊多年的崔斯町回到家中,绅士稳重的父亲已不幸中风,行动不便,表达不畅,然而上校坚强地生活着,依然充满着对儿子的爱,对这个家深深的眷恋。崔斯町经历这许多坎坷,淡泊了感情,娶妻生子,努力支撑着牧场,支撑着家。

  《燃情岁月》观后感范文5篇(二)

  生命是一场放逐和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予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既定的轨道牵拌自己前行,而内心的声音,早在懂得谄媚于人之前就消失殆尽,又或者,永远在耳畔孤独的回响。

  我们无法抵挡Tristan从原野上策马呼啸带来的狂野,无法阻止Alfred带着文明进程的光环在人群中脱颖,无法拦截单纯的Samuel走向他并不了解的战火并失去生命,编剧选择了Susan去承受这一切,在她的时间坐标上,上校的三个儿子相继出现陨落,但每个人都背负着她无法实现的希望,胶着一生的爱恨和等待,在时间和命运捉弄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自由的气息是残酷的,Tristan流淌着熊的血液,追逐着自己的冲动。在Samuel的墓前痛哭的男子,长发飘扬,柔情似水,任何女人都难以逃脱那样深情地懦弱,susan也不例外。爱上狂野的自由,就意味着接受他残忍的选择,“即使我有了孩子,你还是要走吗?”Tristan几乎没有迟疑的翻身上马,尘土飞扬中抛下流涕泗流的爱人。他是爱她的,我坚信。只是,自由的天性高于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如此又怎么能顾全爱情的美满?年复一年的等待,只有莫名的玩意从孤岛或荒地寄来,还有铺天盖地的寂寞和深入骨髓的绝望。她没有想到过还有重逢,“永远太远了”,这是Susan的借口,因为那个以为永远到不了的等待终点居然出现了。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她的后悔和惊异,命运是如此的捉弄,小伊莎贝尔的礼服、跨坐在Tristan脖子上玩耍的samuel,那原本都是她的,熬过了那些年空洞无望的等待,还要忍受将爱人和梦想拱手送人的悲哀。

  susan身上流淌着我们自己的影子,因为爱和梦选择坚持,因为理想太遥远而不得不放弃,因为我们不是坚定地追随自己内心声音生活的俗子,所以不能像小伊莎贝尔那样,从小就坚持“他是我的男人”并固执的等到了那一天。或许,时间再开一个玩笑,让我们像susan一样,总是错过最爱的人,总是和最美的梦想擦肩而过,于是相信缘分和等待,从哭着嫉妒到笑着羡慕,安慰自己平淡就是真谛。

  而那些咆哮着的声音,压抑在心底,总在深夜不断响起,所以,爱上他乡的秋日传奇,感动于自己的燃情岁月。

  《燃情岁月》观后感范文5篇(三)

  布拉德·皮特早年演的一部励志电影《燃情岁月》,这两天带我又回到100年前的美国西部。这是在豆瓣搜的高分电影,下了半年了一直没看,今天想起来就把它看了。看完了之后,又有些想法^^,就写一篇日志~

  故事不止一次的提示我一个问题,一辈子真的只有一个对的人吗……苏珊遇见弟弟Sammue,是为了遇见哥哥Tristin,爱过之后一直放不下,直到用结束自己的生命。两个哥哥,Tristin和Alfrade,一遇见弟妹,就确定了她是自己爱的人,上演了一幕幕自私而又无私的爱情故事。好吧,遇见了一辈子的对的那个人的我们——不管他在不在身边——是幸运幸福的^^

  Tristin的话不多,但他喜欢拥抱,三兄弟的父亲话也不多,但也用一个个拥抱传递给观众们无限温馨。当故事最后父亲原谅大儿子Alfrade的时候,他什么也不说,直接把儿子揽入怀中,抱得很紧,我们直接脑补成了那对父子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和自己的父亲,然后大大感动了一把。当Tristin在故事的开始,安慰苏珊的时候,给了苏珊一个拥抱,就一个拥抱,让两个人坠入爱河,大概拥抱的时候,更能听到对方的心跳~~当苏珊去狱中去探望Tristin的时候,她也给了Tristin一个拥抱,此时虽然她已是别人的妻子,但正因为这个拥抱,让她抛开了世俗和矜持,对Tristin大胆抒发自己心中仍然对他的爱慕,如果Tristin没把持住^^,可能也就从了吧~~

  看完这个励志的悲剧,不禁要想,到底是哪一环的错误,酿成了最后的不算是很愉快的结局呢?是Tristin的那一封不知从哪个岛屿寄过来的信“我不爱你了,改嫁吧。”还是那一晚Tristin安慰苏珊时,那一个拥抱之后的抚摸。又或许是父亲留下苏珊到“第二年春天再走”的这个决定?总之每一环的相扣,都暗示着命运的车轮,去翻滚到那个错误的结局。

  总的来说,故事的节奏很平淡,但它又包含着人生百态。虽然明显是夸张,但看完了也觉得很真。那背景音乐配的也很好很恰当,那小提琴拉得,很有那时美国的味道。

  《燃情岁月》观后感范文5篇(四)

  看完《燃情岁月》,感觉画面好美!崔斯坦好帅!朋友建议我看第二遍,看完交流。

  看完,我给她发了一个短信,“昨天我把《燃情岁月》又看了一遍,崔斯坦非常迷人,他身上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似乎苏珊与崔斯坦的结合是最完美的结局了,但崔斯坦的内心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债!他始终无法真正面对苏珊。苏珊爱崔斯坦,但有时人会变得那么无能为力,崔斯坦也想爱,去无法去爱,只能选择逃避!外表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去做些什么,而心却无法左右。”

  故事是这样的,“20世纪初,厌战的骑兵上校威廉·勒德洛退伍之后在蒙大拿落基山一个大农场安了家。妻子伊莎贝尔受不了艰苦的西部荒凉生活,独自跑到东部城市生活,给他留下三个儿子。三个男孩在勒德洛抚养下长大成人。大儿子艾法雷德为人忠厚,平凡而有责任心;三弟赛缪尔最受父亲的宠爱,是个理想主义者;而老二崔斯坦性格鲁莽,好冲动,父子四人生活在一个纯男性的世界里,过着淡泊的生活。”

  一切的平静从赛缪尔带着女友苏珊的到来而打破,苏珊爱赛缪尔的,但当她遇见崔斯坦,一切又有了改变,爱是瞬间的感觉。接着世界大战的爆发,三兄弟应征入伍。因为崔斯坦的狂野与勇敢,父亲特意交代要他保护好哥哥赛缪尔。其实在战场上,一个人又如何能保护另一个人?这份压力自那一刻起,就一直压在崔斯坦的心头。崔斯坦眼睁睁看着赛缪尔死在他的面前,那种无助和痛苦,一直深深折磨着他。

  回到农场,艾法雷德一次次向苏珊表白,苏珊拒绝了。很快苏珊与崔斯坦走到了一起,艾法雷德无法忍受心中的痛苦,选择离家创业。苏珊与崔斯坦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崔斯坦始终无法平复内心的愧疚与仇恨,心中似乎有一头愤怒的熊在咆哮,终于在忍无可忍后的一天,他选择离开。苏珊恳求他,是否可以给她一个机会,如果我们有个孩子,你还会离开吗?

  崔斯坦走了,苏珊开始了遥遥无期的等待,信,时有时无,直到有一天,收到了崔斯坦的最后一封信,“我们完了,就当我死了!”苏珊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此刻,艾法雷德来到她的身边,他依然深深爱着苏珊,无望的苏珊嫁给了艾法雷德。

  多年以后,崔斯坦累了,倦了,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农场,得知苏珊已经嫁给了艾法雷德,他很快就与佣人的女儿小伊莎贝儿结婚生子,也圆了小伊莎贝尔童年的梦想。崔斯坦后因贩酒入狱,苏珊去探视她,终于倾吐出藏在心中的话语,“我爱你,我一开始就爱上了你,我多么希望赛缪尔不要回来,我多么希望你的孩子是我跟你生的……”

  爱与爱是不同的,有的爱上了,就是一辈子的事,就如艾法雷德,就是他不与苏珊结婚,他也会一直爱下去。而苏珊一直爱着崔斯坦,就算不能在一起,他们依然深爱着对方。

  苏珊的一生是痛苦的,爱上赛缪尔,他在战争中阵亡。爱上了崔斯坦,他在无望中逃避。不爱艾法雷德,却要与他相守一生。最后,苏珊同样是对生活的无望,对爱的无望,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爱真的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人充满希望也能让人心生绝望。

  《燃情岁月》观后感范文5篇(五)

  其实吧,从第一眼她们就互相深爱着对方,弟弟战死,他深深自责,诅咒god,所以第一次出走,飘洋去逃避(当然或许也有所谓听到自己内心野性召唤的部分,但更多的是自责),回来后,发现自己对她的爱没有一点改变,他们生活在了一起。内心的自责又开始加深,内心野性与自由的呼唤日益加剧,于是他第二次出走,他是爱她的,在她说会永远的等他时,他却还是选择了跨马而去,其实他的痛苦不会比她少。几年之后在堕落与绝望中他寄出了那封多么沉重而又自私的信。若干年后,他又回来了,永远太长了,她妥协了,他也自然的和小妹走在了一起。又是一段平静的日子,由于与贩运私酒大佬的矛盾,妻子被误杀了,他也被关牢狱,她认为这一切的悲剧(未婚夫战死,兄弟反目,父子生隙,小妹横死等等)都是她造成的,本来幼失双亲,生性脆弱的她选择了自我灭亡,她对他的爱实在太沉重了,她也用死表达了自己的心之所属。在一起先后杀死了柯氏兄弟之后,兄弟和父子重归于好。放眼那辽阔的草原,低沉旷达的天空,一刀悠远神秘的吟唱,澎湃的音乐和动人的小提琴,我们就这样被这一段交织了亲情与爱情的燃情岁月所感动。其实崔斯汀的第二次离开有点过了,但是你知道有些人能清楚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并按这个声音生活,这样的人,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说。所以他是传奇,所以又何必去纠结于此呢。任何的文艺腔都是无力的,如果你觉得看完之后内心充实而又深受感动,却总是有那么点抓不住这电影想传达的全部,那么,在之后的某个安静的傍晚,把他静静的再看一遍吧,这,也就够了。

《燃情岁月》观后感范文5篇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观看视频教程《燃情岁月》观后感范文5篇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