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当地时间上午,莫斯科红场庄严肃穆,礼炮声声,彩旗飘扬。在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的119名官兵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英姿飒爽地走过红场。这是中国仪仗队第三次出现在俄罗斯胜利日阅兵的方阵中,再一次以挺拔姿态和严整风貌,展现了“中国排面”的硬核气质,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飒爽英姿与大国风范。
此次应俄罗斯国防部邀请,中国仪仗司礼大队受命参加阅兵,是对中俄两国军事外交与战略互信的再次体现。在红场的核心区域,中国仪仗队高举五星红旗,以高度一致的步幅、挺拔的身姿与坚定有力的节奏,通过检阅台,令在场观众和全球直播前的无数观众为之侧目。
鲜红的礼服配上金色饰边,军靴踏响红场石板,军姿挺拔,步履铿锵,每一步都饱含力量与自信。这不仅是对伟大胜利的庄严致敬,也是中国军人风貌的一次集中展示。
据新华社报道,此次亮相红场的仪仗队队员共102人,平均身高达到1.87米,平均年龄仅20岁。他们以整齐的步伐、标准的动作、坚毅的神情赢得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方阵指挥员、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队长张鼎新介绍,这批队员均为从全国各大军区中层层选拔出的精锐,既有严格的军事素养,也有极高的团队默契与纪律执行力。
张鼎新坦言,此次任务挑战不小:“除了要克服时差、温差和环境挑战,最大的难点还是场地。”他进一步解释,红场的石板路面起伏不平,尤其在雨雪天气下,地面湿滑、附着力差,对队员行进中的重心、步频控制提出极高要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队员们不仅在出发前反复演练,还专门选取国内崎岖复杂的训练地形,进行针对性训练,以适应红场的特殊地貌条件。
参加红场阅兵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场硬仗。队员丁聪聪分享道,为了提升身体控制力和协调性,他们在训练中背负沙袋进行“高抬腿”训练,每天训练时间长达8小时以上。每一次转体、每一抬脚、每一步落地,都需要保持一致的节奏与角度——这是军人荣誉感的体现,更是国之仪仗的责任担当。
更细节的变化也被严格调整。例如,为了适配俄罗斯阅兵节奏标准,中国仪仗队此次将行进节奏由原来的每分钟112步调整至120步。这一变化看似轻微,实则对身体协调、肌肉记忆和整体方阵统一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5年是中国仪仗队第三次亮相红场。首次参加莫斯科红场阅兵是在2015年,当时正值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那一年,中国不仅派出男兵方阵,更有15名女兵英姿飒爽、惊艳世界。她们的首次亮相,成为当年国际舆论热议的焦点。
第二次是在2020年,面对疫情挑战,中国依然如约派遣代表方阵参阅,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而如今,2025年,第三次登场,中国仪仗队已然从惊艳亮相走向稳健成熟,成为红场上最有代表性、最受期待的外国方阵之一。
每一次出国参阅,仪仗队都不仅仅代表中国军队,更代表国家形象、民族风貌、文化气质。他们是“中国制造”的精神代表,是中华男儿的青春写照。他们的军容军纪、体态仪表、精神风貌,都是国家软实力的缩影。
在莫斯科红场这样一个具有全球象征意义的舞台上,走得稳、走得齐、走得帅,就是国家实力、军队形象与文化自信的集中表达。
很多人看到的是中国仪仗队踏上红场那一刻的自信、挺拔与震撼,却不知道,为了这一刻,他们进行了数月甚至半年的艰苦训练。时差、生理疲劳、陌生环境、气候差异都未曾成为他们降低标准的理由。
正如张鼎新所说:“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军队,不能有一丝一毫马虎。每一步都是在走中国形象。”
从首次登场的惊艳亮相,到如今的稳健自如,中国仪仗队一次次在红场上书写属于中华儿女的荣光与尊严。每一次抬腿、落脚,都是仪仗精神的凝聚;每一个整齐划一的动作,都是大国军队的风采体现。
一步一帅,是外界的赞誉,更是中国军人用铁一样的纪律、火一样的激情换来的掌声。
当红场回响起整齐的脚步声,那不仅是步伐的节奏,更是中国声音、中国精神、中国自信的有力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