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再度来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话锋一转,提出一个沉甸甸的要求:“经济大省要挑大梁”。这不是第一次提到这个词,却每次都意味深长。
回望2024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10个经济体量庞大的省份,仅凭全国不到两成的土地面积,却撑起了超过60%的GDP——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奇迹,更是中国经济稳中求进背后的坚强支撑。
这些省份,不只是经济引擎,更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实验田”和“示范区”。经济大省挑大梁,挑的不是“轻巧”的任务,而是“要紧”的责任。
从总书记在2015年首次提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到近年频频强调,无不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越是有能力的地方,越要冲锋在前。江苏,就是被“点名”的典型代表——三年两会,总书记三次强调“挑大梁”。
为什么是它们?为什么是现在?
在全球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内部面临结构转型的背景下,经济大省被赋予“走在前、作示范”的重要角色,是稳增长的压舱石,是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指出:在经济增长面临外部冲击与内需不足双重压力的当下,靠谁稳住阵脚?答案是——经济大省。
“挑大梁”的背后,是强烈的现实考量:有能力,就该迎难而上;能担当,就该冲在一线。
经济大省的“挑”,不仅是GDP的增长数字,更是三大方向的系统推进:
✅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双轮驱动”
从制造到智造,从产线到实验室,经济大省天然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产业链优势,要在“新质生产力”上大胆试水,率先突破。
✅ 深化改革+高水平开放“双线作战”
无论是沿海开放窗口,还是营商环境试验田,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必须在制度型开放上走在前头。
✅ 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双轨引领”
要带头实现从“先富”到“共富”的跨越,让优势资源向中西部延展,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不是说经济大省“挑”,其他省份就可以“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同时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
比如,新疆的新能源,贵州的大数据与“村超”,海南的自贸港,东北的冰雪经济……每一处热土都可以书写自己的“高质量发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