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和起源

时间:2023-11-06 12:07:30 由 小同 分享 浏览

重阳节的由来和起源简介

重阳节快到了,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由来和起源,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重阳节的由来和起源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并且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登高的好处

重阳登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那么登高有什么好处呢?健康专家指出,所谓登高一般是指爬山运动,一步一步往高处走,能使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顺畅。大山周围有青松翠柏,空气新鲜,是座天然的“大氧吧”。负氧离子含量越来越多,能促进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一些慢性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中医讲究秋季养肺,肺的功能正常,才能把二氧化碳排出去,把氧气吸进来,把痰和废物咳出去,帮助心脏把气血津液散布于全身。山里的空气质量高,在山间行走,对于改善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处。另外“人往高处走”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效果也很明显。人们通过登高活动的锻炼,将使心脏搏动更加有力,心肌的微循环改善,脑血流量增加,进而全身血液循环得到加强。

爬山属于有氧运动,能使肌肉获得比平常高出10倍的氧气,从而使血液中的蛋白质增多,免疫细胞数量增加,帮助体内的有害物排出;在促进新陈代谢的同时,还可以加快脂肪消耗,因此爬山也有塑形功效。坚持下肢承受力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保持肌肉和运动器官的协调,还可以增加骨中矿物质的含量,减少骨质疏松,有利于刺激骨细胞的生长。

在爬山的攀登动作中,你的臀大肌和股四头肌(即大腿前侧肌肉)将得到有效锻炼。爬山对减少腿部脂肪,塑造上翘的臀部很有帮助。

重阳节风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3、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5、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

6、赏菊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7、饮菊花酒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8、佩茱萸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本草纲目》说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而古人则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9、吃羊肉面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10、归宁父母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凡有女儿已经出嫁的人家都会准备名酒和糕点,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这便是“归宁父母”。

重阳节的别称

登高节

重阳俗有很多,流传很广泛的就是重阳的登高望远的俗,所以重阳节也有登高节的别称。重阳节“登高”俗与道教九月九日“升天成仙”也有内在的联系,在道教文化中,九月初九日重阳节这天是“升天成仙”的最好时间,所以道教传说中多选择九月九日“升天成仙”。道家认为这一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聚集越多,就可以乘清气而升天。

敬老节

重阳节被称为敬老节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与现代的结合,因为重阳的农历时间是在九月初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一直是属于民间的老人节,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意为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就正式成为了一个敬老的节日。

祭祖节

中国人也很重视祭祀,重阳佳节除了一些民俗活动以外还会举行很多的祭祀活动,所以重阳节也成为祭祖节。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__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

重阳节的由来和起源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观看视频教程重阳节的由来和起源的二维码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